第2360章 天墓无极(45)(4 / 10)

加入书签

果然有关于“宋代石刻地图”的记载,还标注了古井的大致位置——在平江路东段的一处老院子里。

我们按照书中的记载,很快找到了那处老院子。院子里杂草丛生,中央有一口古井,井口用青石板盖着,上面刻着一些模糊的花纹。我们打开青石板,借着灯光往井里看,井底果然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上面刻着复杂的地图图案。

“这就是‘宋代石刻地图’!”张教授激动地说,“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宋代的苏州城水利系统非常完善,有很多河道和水闸,既能防洪排涝,又能灌溉农田,还能方便交通,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我们找来专业的潜水员,将石刻地图从井底打捞上来。经过清理和修复,石刻地图上的图案和文字逐渐清晰起来,上面不仅标注了苏州城的水利系统和防御工事,还有一些关于“城市规划”“民生设施”的记载,对研究宋代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幅石刻地图,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因地制宜’思想的又一体现,”秦越看着地图,感慨地说,“古代的工匠们,根据苏州的地理环境,设计出了如此完善的城市系统,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们将“宋代石刻地图”交给苏州博物馆,由博物馆进行保护和研究。离开苏州前,沈墨卿送给我们一幅他亲手绘制的平江路水墨画:“希望你们能继续发现华夏文明的美,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

我们拿着水墨画,站在平江河畔,看着夕阳下的江南水乡,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期待。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守护,都让我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更加深厚。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秘密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守护。而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热爱和责任,继续前行,永远在路上。

苏州平江路的河水还带着清晨的微凉,我们站在翰墨堂门口与沈墨卿道别时,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铜铃,铃身上刻着细密的水纹。“这枚‘听水铃’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他将铜铃递到我手中,指尖触到铃身时,能感觉到一丝温润的凉意,“你们若去水乡寻秘,或许能用得上。它在靠近古水系的地方会发出轻响,响得越急,说明附近藏着的东西越重要。”

我握紧铜铃,刚要道谢,手机突然震动起来。还是那个陌生号码,这次发来的不是照片,而是一段语音,背景里有潺潺的流水声,夹杂着船桨划水的“咿呀”声,一个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下一处秘藏,在绍兴东湖的乌篷船底。”

绍兴东湖以奇石、岩洞和乌篷船闻名,我们抵达时正值初秋,湖边的乌桕树刚开始泛黄,倒映在碧绿的湖水里,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当地的船工阿六听说我们要找“乌篷船底的秘密”,先是愣了愣,随即笑着摇了摇头:“你们是来寻开心的吧?乌篷船底除了青苔和水藻,还能有啥秘密?”

陈九爷掏出沈墨卿给的听水铃,放在船舷边。铜铃刚碰到湿润的空气,就发出了清脆的“叮铃”声,虽然微弱,却很清晰。“你看,”陈九爷指着铜铃,“这铃不会骗人,船底肯定有东西。”

阿六将信将疑地把船划到东湖深处的一处岩洞旁,这里的水面格外平静,阳光透过岩洞的缝隙洒下来,在水底映出斑驳的光影。我蹲在船边,将听水铃垂到水面上,铜铃的响声突然变急,“叮叮当当”的声音在岩洞里回荡。“就是这里!”我喊道。

王警官立刻联系了当地的文物部门,调来专业的潜水设备。潜水员下水后没过多久,就浮出水面,手里举着一个用防水油布包裹的物件。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里面是一块长方形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一幅简易的水利图。

“这是南宋的‘东湖水利碑’!”随后赶来的绍兴文物局专家周教授激动地说,“我在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