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1章 尸易无限(206)(2 / 9)
篷外生起篝火,煮上一大锅奶茶,烤上几串羊肉,让大家能吃上热乎的早餐。有天,他还从牧民那里借了一匹马,骑着马在草原上转了一圈,回来时手里拎着几只野兔子:“今晚给大家加个菜,草原上的兔子肉特别香!”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耳室的时候,警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洛阳铲碎片和脚印,在通辽市区的一个古玩店里抓获了三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辽代文物,包括金镯、玉璧、契丹文木牍和青铜马具。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孙局长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部分文物卖给了一个叫‘北狼’的文物贩子,这个‘北狼’长期在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倒卖文物,警方已经联合边境部门展开追捕,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获,追回剩下的文物。”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古玩店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件“契丹文银牌”格外引人注目,银牌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契丹文,边缘还镶嵌着绿松石。阿贵仔细检查后,兴奋地说:“这是辽代的‘通行牌’!上面写着‘持此牌者,可通行五部’,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有了这枚银牌,就能在契丹族的五个部族之间自由通行,这对研究辽代的部族管理太有价值了!”
回到墓葬发掘现场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开始清理耳室。东耳室里存放着大量的陶瓷器,有辽代特有的“鸡冠壶”“凤首瓶”,还有中原风格的“青瓷碗”“白瓷盘”,这些陶瓷器上都刻着精美的纹饰,有的还刻着契丹文或汉文的铭文,记载着制作时间和用途。西耳室里则存放着一些马具和武器,有青铜马镫、铁剑、弓箭,还有几面契丹族的“狼旗”,虽然旗帜的布料已经腐朽,但旗杆上的铜制狼首依然完好。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我们对这座辽代贵族墓葬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契丹文木牍记载,墓主人是辽代的“惕隐耶律明”,他是辽圣宗时期的重要贵族,曾多次参与辽与高丽、北宋的战争,还主持过辽代的科举考试,对辽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墓葬融合了契丹族的游牧特色和中原的文化元素,是辽代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科尔沁草原上举办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庆祝仪式,孙局长为我们颁发了“内蒙古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还邀请我们参加辽代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辽代历史文化的瑰宝,”孙局长说,“我们打算在通辽博物馆举办一场‘辽代契丹族文物特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辽代的历史文化,了解契丹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孙局长的邀请,开始参与特展的筹备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她根据文物的文化特色,将展示区分为“游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融合”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对应的场景布置——“游牧生活”区还原了契丹族的帐篷和草原场景,“政治军事”区展示了辽代的马具和武器,“文化融合”区则陈列了融合中原风格的文物,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辽代文化的多元性。
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契丹文与汉文的对照展板,教观众辨认简单的契丹文。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契丹文木牍临摹区”,准备了仿制的木牍和毛笔,让观众亲手临摹契丹文,感受这种古老文字的魅力。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辽代草药园”,种植了辽代契丹族常用的艾草、薄荷、甘草等草药,还设置了科普展板,介绍这些草药在辽代的用途——比如艾草用于驱寒,甘草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