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1章 尸易无限(206)(1 / 9)

加入书签

Shirley杨用工兵铲小心地清理木椁周围的沙土,然后和胖子一起,慢慢打开木椁的盖子——木椁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丝绸,丝绸上放着墓主人的尸骨,尸骨的周围摆放着大量的陪葬品,有金冠、银镯、玉璧、青铜马具,还有几卷用丝绸包裹的契丹文木牍,这些文物在低温环境下保存得格外完好,金冠上的红宝石在手电筒光线下泛着莹润的光泽,青铜马具上的纹饰清晰如初,连丝绸上的“云纹”都未因岁月侵蚀而模糊。

“这金冠太气派了!”胖子忍不住感叹,伸手想摸又赶紧缩了回去,“光看这工艺,墓主人肯定是辽代的大人物,说不定和皇室沾亲带故。”

张教授蹲在木椁旁,小心翼翼地拿起金冠,指尖轻轻拂过表面的狼纹:“这是辽代贵族特有的‘鎏金狼首冠’,狼是契丹族的图腾,象征着勇猛和力量。你们看冠檐上的这圈珍珠,颗颗圆润,应该是从西域进贡来的,可见墓主人的地位有多高。”

阿贵则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契丹文木牍上,他盘腿坐在地上,将木牍铺在防水布上,一边对照随身携带的《契丹文词典》,一边用铅笔在笔记本上标注:“这卷木牍记载的是辽代的‘部族会议’内容!上面写着‘统和十年,召集五部酋长,议征高丽事’,统和是辽圣宗的年号,十年是公元992年,这正好能补充《辽史》里关于辽与高丽战争的记载!”

Shirley杨则在清理丝织品时,发现了一块绣着“双鹿纹”的绢帕,绢帕的边缘还缝着细小的珍珠:“这是辽代的‘蹙金绣’工艺,用金线在绢布上刺绣,再缀上珍珠,这种工艺在中原很少见,是契丹族的特色刺绣技法。”她用软毛刷轻轻扫去绢帕上的浮尘,双鹿的轮廓愈发清晰,鹿的身上还绣着细小的“云纹”,显然融合了中原的纹饰风格。

老烟枪在主墓室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青铜壶,壶身上刻着契丹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汉文是“惕隐耶律明”,契丹文则是墓主人的契丹名。他用布擦去壶身上的锈迹,壶盖打开后,里面还残留着一些褐色的液体:“这应该是契丹族常喝的‘马奶酒’,虽然已经变质,但能保存这么久,也算是个奇迹了。”

接下来的五天,我们都在主墓室里有条不紊地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睡觉的时间都压缩到了最低,每天抱着契丹文木牍和词典,逐字逐句地解读,遇到晦涩难懂的段落,就用手机拍下来,发给国内研究契丹文的专家请教。有天深夜,他突然从睡袋里爬起来,兴奋地叫醒我们,手里举着一卷木牍:“你们快看!这卷木牍上记载了辽代的‘科举制度’!上面写着‘开泰元年,诏开科举,取汉儒五十人’,开泰是辽圣宗的年号,元年是公元1012年,这说明辽代不仅借鉴中原的科举制,还专门录取汉族儒生,这对研究辽代的民族政策太重要了!”

Shirley杨在修复青铜马具时,发现马镫上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这种纹饰常见于中原的瓷器和丝绸,却出现在契丹族的马具上:“这就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证明,契丹族虽然是游牧民族,但在与中原的交流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再融入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辽代文化。”她用细砂纸轻轻打磨马镫上的锈迹,马镫渐渐露出原本的青铜色,上面的纹饰愈发清晰,连莲瓣的脉络都能看清。

老烟枪则负责文物的转运和保存,他在保温棚里搭建了一个临时的文物储存区,用保温棉把文物箱包裹起来,还在每个箱子里放了温度计,确保文物不会因温度变化而受损。每天晚上,他都会围着储存区转好几圈,检查箱子的密封情况,生怕出一点差错:“这些文物在地下埋了上千年,好不容易重见天日,可不能因为咱们的疏忽受到损坏。”

胖子则成了大家的“后勤保障员”,他跟着当地的牧民学煮奶茶、烤羊肉,每天清晨都会早起,在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