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1章 尸易无限(196)(2 / 9)

加入书签

北京拜访您,顺便再请您看看家里其他的老物件。”

挂了电话,吴贤刚把青花盘放进锦盒,李响又发来微信,这次附带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考古队员正在清理钱币窖藏,张教授拿着一枚五铢钱,对着镜头讲解:“这枚钱的边缘有特殊的记号,应该是当时官府铸造的‘军用钱’,结合之前出土的竹简记载,这里很可能是汉代驻守栈道的军队存放军饷的地方!”

吴贤看得心头一热,立刻回复:“我这周末就过去,正好最近没什么急事,能帮着整理整理钱币的资料。”

周末一早,吴贤就驱车赶往秦岭。抵达考古现场时,李响和张教授正在临时帐篷里整理钱币。帐篷里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十几个考古盒,每个盒子里都分类放着不同品相的五铢钱。“吴老师,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拿起一枚钱币,递给吴贤,“你看这钱的背面,有个‘上’字记号,我们已经清理出两百多枚带记号的钱,应该是同一批次铸造的军饷。”

吴贤接过钱币,锈迹下的“上”字清晰可见:“汉代的军用钱确实会做记号,方便管理和核对。之前竹简里提到赵信校尉手下有两百多名士兵,这些钱的数量刚好能对应上士兵的军饷,说明这里就是当年的军饷窖藏。”

李响兴奋地说:“我们还在窖藏旁边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谷物的残粒,考古队的专家说,这可能是士兵们储存的粮食,结合之前的驿站遗址,这里当年应该是个重要的军事补给点。”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张教授和考古队员一起,对出土的五铢钱进行分类和记录。每一枚钱币都要测量直径、厚度,记录锈迹的分布和记号的位置,还要拍照存档。虽然工作繁琐,但吴贤乐在其中——这些看似普通的钱币,是汉代士兵生活的直接见证,每一枚都承载着千年前的历史记忆。

这天下午,吴贤在整理一枚破损的五铢钱时,突然发现钱的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刻痕,像是人为刻画的符号。他立刻叫来张教授:“张老师,您看这枚钱的边缘,有个类似‘木’字的符号,会不会是士兵自己刻的标记?”

张教授接过钱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很有可能!汉代士兵常把自己的籍贯或姓氏刻在钱币上,方便辨认。我们之前清理的钱币里,也有几枚带刻痕的,只是符号不一样,这说明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地方,汇聚在这里驻守栈道。”

就在这时,考古队的王队长匆匆走进帐篷:“张教授,吴老师,我们在驿站遗址的东侧又有新发现——一处疑似汉代的马厩遗址,里面有不少马骨和马具残件!”

几人立刻赶到马厩遗址——遗址面积约五十平方米,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马骨,还有残破的马鞍、马镫残片,角落里还埋着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干草的残屑。“从马骨的数量和马具的规格来看,这里应该是驿站的官方马厩,专门为往来的官员和军队提供马匹。”王队长指着马骨说,“这些马骨的年代和驿站遗址、钱币窖藏的年代一致,进一步证明这里是汉代蜀道栈道上的重要补给点。”

吴贤蹲在马具残片旁,拿起一块青铜马镫的碎片:“这马镫的形制是汉代典型的‘单镫’,虽然简单,但对骑兵作战很重要。结合之前出土的青铜剑和竹简记载,这里不仅有步兵驻守,还有骑兵巡逻,军事防御体系很完善。”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在马厩遗址周围又清理出不少文物——有铜箭镞、铁刀、陶壶,还有几枚刻有文字的木简,上面记录着马匹的数量和喂养情况。“这些木简虽然残缺,但能看出‘驿马十匹’‘每日粟米二石’等字样,说明当时驿站对马匹的管理很规范。”张教授拿着木简,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有了栈道、驿站、墓葬、钱币窖藏和马厩,汉代蜀道的军事和交通体系已经基本清晰了,这对研究汉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