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0章 尸易无限(155)(5 / 9)

加入书签

苏晓在沙卡莫拉遗址展开了系统的信号检测和清理工作。他们用青铜罗盘和便携式检测仪,在清理区里发现了更多的汉代陶片,还有几块唐代的青瓷残片,其中一块青瓷残片的碗底还保留着完整的“越窑”印记。

“这是唐代越窑的青瓷碗残片,”林野拿着残片对奥马尔馆长说,“和咱们在亚历山大港发现的青瓷残片是同一时期的,说明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了从中国到非洲的完整航线,拉穆岛就是这条航线的重要终点。”

就在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时,第四天中午,负责巡逻的队员突然跑来报告:“奥马尔馆长,东边的沙丘上发现了新的盗洞,还看到几个可疑人员往丛林里跑了!”

林野和苏晓立刻跟着奥马尔馆长赶到东边的沙丘,只见一个深约两米的盗洞刚刚挖成,旁边还散落着一把洛阳铲和几个编织袋。林野赶紧拿出信号检测仪,在盗洞周围采集信号,发现信号中有金属的成分,还有微弱的瓷器信号。

“他们可能想挖金属文物,比如铜镜、铜钱,还有瓷器,”林野分析道,“信号显示金属成分是铜质,很可能是唐代的铜钱,瓷器信号和越窑青瓷一致。咱们得赶紧清理这个盗洞,看看有没有文物被挖走,再顺着他们逃跑的方向找找,说不定能发现更多隐藏的盗洞。”

奥马尔馆长立刻联系当地警方,让他们在丛林周围设置关卡,同时安排队员清理新盗洞。苏晓蹲在盗洞边,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泥土,没过多久,一枚残缺的铜钱就从泥土中显露出来。“是唐代的‘开元通宝’!”苏晓兴奋地说,“虽然边缘有些锈蚀,但‘开元通宝’四个字还能看清,和西安出土的唐代铜钱完全一样!”

经过一整天的清理和搜索,考古队在丛林边缘又发现了两个隐藏的盗洞,幸好都没有挖到文物。林野和苏晓用信号检测仪对这两个盗洞进行了全面检测,确定没有文物残留后,才让队员用沙土把盗洞填好,并在周围安装了信号监测设备。

“这些监测设备能实时传输信号,要是有挖土党靠近,设备就会发出警报,还能定位他们的位置,”林野对奥马尔馆长说,“咱们再教你们的队员怎么用便携式检测仪,以后定期在遗址周围检测,就能及时发现盗洞,保护文物安全。”

在沙卡莫拉遗址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遗址的信号采集和文物清理,还帮肯尼亚的考古队员建立了遗址保护的“信号监测系统”,培训了十名队员使用信号检测仪。离开遗址前,奥马尔馆长特意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给林野和苏晓颁发了“拉穆岛遗址保护贡献奖”。

“谢谢你们!有了这个监测系统,还有你们教的技术,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遗址,打击挖土党了,”奥马尔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对沙卡莫拉遗址的核心区域进行大规模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继续帮我们检测和保护遗址,还能一起研究出土的文物。”

离开拉穆岛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考察了另一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宋代青花瓷,还有一些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证明中坦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肯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拉穆岛、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的数据与国内的汉代、唐代、宋代遗址数据整合,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段”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从中国到非洲的海上航线,标注重要的港口和文物出土点;还加入了“遗址保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如何用信号检测仪和青铜罗盘监测盗洞、保护遗址,为非洲的遗址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非洲各国文物保护机构的高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