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9章 尸易无限(154)(1 / 8)
飞机降落在塔什干国际机场时,中亚的阳光带着干燥的暖意,远处的天山余脉在蓝天下勾勒出柔和的轮廓。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和信号采集设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考古研究院的阿里木院长举着“中乌考古合作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笑容热情,用带着俄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你们!撒马尔罕的古城遗址已经准备好了,明天咱们就可以出发,那里的阿弗拉西阿卜壁画刚完成修复,你们是第一批看到完整画面的外国专家。”
苏晓握着阿里木院长的手,递上一份提前准备好的中文-乌兹别克语对照的遗址资料:“感谢您的邀请!我们带来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部分数据,希望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资料整合,共同还原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图景。对了,阿弗拉西阿卜壁画里真的有中原文化元素吗?我们在资料里看到提到了‘中国使者’的形象。”
阿里木院长眼睛一亮,接过资料翻了几页:“当然有!壁画上不仅有中国使者,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图案,甚至能看到唐代的‘开元通宝’纹样。这是公元7世纪的壁画,正好对应中国的唐代,证明当时撒马尔罕和长安的交流有多频繁。咱们先去酒店休整,晚上我安排了晚宴,介绍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团队给你们认识。”
坐上去酒店的汽车,车窗外的塔什干街景充满了中亚风情——蓝顶的清真寺、挂着彩色地毯的商铺、穿着传统长袍的老人,偶尔还能看到苏式建筑的影子。阿里木院长指着窗外的一座纪念碑说:“那是纪念丝绸之路的纪念碑,上面雕刻着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路线图,还有不同文明的符号,比如中国的龙、波斯的鹰、印度的莲花。就像你们的‘多元一体’理念,丝绸之路本来就是不同文明的融合之路。”
林野看着纪念碑,拿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我们的青铜罗盘能采集遗址的地脉信号,通过信号对比,能找到不同文明交流的痕迹。比如在新疆尼雅遗址,我们发现中原丝绸和西域棉织物的信号有重叠,证明当时的织物交流很频繁。明天在撒马尔罕,说不定能找到中原瓷器和中亚陶器的信号关联。”
第二天清晨,车队朝着撒马尔罕出发。汽车行驶在中亚的草原上,远处的阿姆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草原上的羊群像散落的珍珠。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阿弗拉西阿卜古城遗址。遗址位于撒马尔罕市区东北,是古代粟特人的都城,如今只剩下大片的夯土遗迹和一座小型博物馆。
走进遗址的主殿遗迹,阿里木院长指着一面刚刚修复好的壁画说:“这就是‘中国使者’壁画,你们看画面中间的使者,穿着唐代的圆领袍,手里拿着文书,旁边的侍从捧着丝绸,背景里还有唐代的马车。壁画的右侧是粟特贵族,穿着传统的长袍,手里拿着酒杯,两边的人物相互交流,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林野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壁画前设置了多个采集点。当罗盘靠近“中国使者”的丝绸图案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丝绸信号有40%的相似度。“这证明壁画上的丝绸图案不是虚构的,而是以真实的中原丝绸为原型,”林野记录着数据,“而且信号中还检测出了中亚的矿物颜料成分,说明这幅壁画是粟特工匠用中原的丝绸样本和中亚的颜料共同创作的。”
苏晓则用3d扫描仪仔细扫描壁画的细节:“你们看使者的袍服纹样,是唐代典型的‘联珠纹宝相花’,和新疆出土的唐代丝绸纹样完全一致。但壁画的构图方式是粟特风格,分栏叙事,这种融合在其他丝绸之路遗址的壁画中很少见,太珍贵了。”
在主殿遗迹工作了一上午,林野和苏晓完成了壁画的地脉信号采集和3d扫描。下午,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