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8章 尸易无限(153)(1 / 8)

加入书签

汽车沿着连霍高速驶入咸阳境内时,早春的风还带着一丝凉意,远处的咸阳宫遗址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夯土台基的轮廓像沉睡的巨龙,静静卧在渭水北岸。林野把车窗降下一条缝,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朝着遗址核心区倾斜——那里正是他们此次秦汉时期遗址数据采集的第一站。

“陕西省考古院的李队长说,咸阳宫遗址最近新发现了一处官署遗迹,出土了不少秦代的竹简和陶文,”苏晓翻着手机里的资料,抬头看向窗外,“你看那片夯土台,就是新发现的官署基址,据说里面还保留着当年的木质建筑构件,对研究秦代的官署布局很重要。”

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来一杯热咖啡:“刚收到李队长的消息,他们已经在官署遗址旁边搭好了临时工作站,咱们到了就能直接开始工作。不过秦代的遗址文化层比较复杂,格外小心,别搞混了不同时期的信号。”

林野接过咖啡,指尖传来暖意:“放心吧郑队,青铜罗盘能根据信号的频率区分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之前在偃师遗址就试过,准确率很高。而且这次咱们带了新的信号分析仪,能更精准地提取秦汉时期的地脉特征。”

抵达咸阳宫遗址时,李队长已经在临时工作站门口等候。他穿着一身深灰色的考古服,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一卷刚清理出来的竹简:“你们可算来了!这卷竹简上记载了秦代的‘公车司马令’职责,提到了‘四方贡物’的运输路线,说不定能和西南地区的遗址联系起来。咱们先去官署遗址看看,昨天刚清理出一面秦代的陶墙,上面的戳印陶文很清晰。”

跟着李队长走进遗址区,眼前的景象让林野和苏晓眼前一亮——一处长方形的官署基址已经显露出来,夯土墙的残高约一米,墙面上布满了圆形的戳印,每个戳印里都刻着秦代的篆书。“这些陶文是‘咸阳市亭’的戳记,”李队长指着墙面,“说明这面墙的砖块是由咸阳的市亭监制的,秦代的手工业管理体系可见一斑。”

苏晓掏出相机,仔细拍摄着陶文:“这些篆书的笔法和夜郎国竹简上的文字有相似之处,都是线条刚劲,结构严谨,看来秦统一文字后,对各地的文字风格影响很大。”林野则拿出青铜罗盘,在官署基址周围走动,当罗盘靠近陶墙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之前采集的夜郎国、古滇国遗址信号有微弱的关联。

“这说明秦代的官署遗址确实和西南地区有文化交流,”林野记录着数据,“竹简上提到的‘四方贡物’,很可能就包括西南地区的青铜、玉器,这些物资的运输路线,说不定就是咱们之前发现的古道。”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在官署遗址展开了系统的数据采集。他们用青铜罗盘采集了不同区域的地脉信号,发现官署的“文书房”区域信号最强,与秦汉时期的行政文书处理功能相匹配;用3d扫描仪扫描了陶墙、竹简和出土的秦代陶器,还原了秦代官署的建筑细节和手工业水平。

在采集过程中,苏晓突然发现一件秦代陶壶的底部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李队长,你看这个符号,和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符号有点像!会不会是秦代还保留着古蜀文明的某些文化印记?”

李队长凑过来仔细看了看,又翻出三星堆的文物资料对比:“还真有点像!秦灭蜀后,古蜀文明的部分文化元素可能被保留下来,融入了秦文化中。这可是个重要发现,能为秦蜀文化交流提供新证据!”

离开咸阳宫遗址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陕西汉阴的“汉阳陵陪葬坑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陶俑、车马和生活用具,是研究汉代宫廷生活的重要遗址。陕西省考古院的张队长在陪葬坑旁等候,手里拿着一个刚出土的汉代陶俑:“这个陶俑是‘文吏俑’,身上的服饰细节很清晰,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