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9章 尸易无限(154)(2 / 8)

加入书签

又来到遗址的陶器作坊区。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粟特陶器,其中一些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与中原的唐代陶器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阿里木院长拿起一件粟特陶罐:“这件陶罐的造型是中原的‘双耳罐’,但纹饰是粟特的‘几何纹’,说明是借鉴了中原的器型,结合了本地的纹饰。我们还在陶罐的残片上发现了中原的青瓷釉料成分,证明当时有中原的工匠来这里传授制陶技术。”

林野用青铜罗盘采集陶罐的信号,发现信号中既有中原陶器的陶土成分,又有中亚的釉料成分:“这和我们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的情况很像,都是不同地区的制陶技术相互融合。而且信号的年代测定显示,这件陶罐和唐代的‘唐三彩’属于同一时期,进一步证明了交流的同步性。”

在撒马尔罕工作了五天,林野和苏晓还考察了古城的市场遗迹和墓葬区。在市场遗迹,他们采集到了中原的“开元通宝”铜钱信号,与西安出土的唐代铜钱信号高度一致;在墓葬区,他们发现了一具贵族墓葬,墓主人身上佩戴的金饰上有中原的“龙纹”和中亚的“鹰纹”,是多元文明融合的又一证据。

离开撒马尔罕前,阿里木院长和林野、苏晓签订了《中乌丝绸之路考古数据共享协议》。根据协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考古研究院将提供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古城遗址的考古资料,中国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将开辟“中亚丝绸之路”板块,整合双方的数据,向全球公众开放。

“这只是一个开始,”阿里木院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联合开展布哈拉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参与,用你们的青铜罗盘和信号分析技术,帮助我们找到更多文明交流的证据。”

离开乌兹别克斯坦后,林野和苏晓又前往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考察了唐代的“怛罗斯之战”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兵器和粟特、阿拉伯的器物,证明当时中原、中亚、阿拉伯文明在这一地区有频繁的交流和碰撞。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亚丝绸之路”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撒马尔罕、江布尔州遗址的数据与国内的唐代遗址数据整合,制作了“中乌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专题页面,用双语(中文、英文)介绍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文明交流故事;还加入了“中乌联合考古”视频板块,展示双方考古人员的工作场景和合作成果。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来贺信,称赞这个板块“为丝绸之路的跨国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中亚的多所大学还与联合工作组合作,将数据库作为“丝绸之路史”课程的教材,让学生通过VR体验中乌两国的丝绸之路遗址。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亚丝绸之路”板块的用户反馈,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伊朗的合作邀请:“伊朗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中亚到波斯的丝绸之路遗址数据,尤其是波斯波利斯古城和伊斯法罕的清真寺遗址,那里有很多与中国唐代交流的文物。你们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了“波斯波利斯,唐使到访,留下印记”:“爷爷早就提到过波斯波利斯古城!唐代的《通典》里也记载了中国使者访问波斯的事情,要是能在那里找到唐代的文物或信号,就能完整还原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波斯的交流路线。”

林野看着伊朗的合作邀请,兴奋地说:“波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采集中亚到波斯的遗址数据,能让数据库的‘丝绸之路’板块形成完整的链条,从东亚到中亚再到西亚,展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而且伊朗的考古技术也很先进,双方合作能优势互补。”

郑队长也表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