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7章 尸易无限(152)(1 / 8)

加入书签

汽车沿着黄河谷地驶入海东市时,初夏的阳光洒满两岸的梯田,青稞苗刚抽出嫩绿的穗子,远处的喇家遗址博物馆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那是模仿新石器时代聚落建筑风格修建的,与周围的黄土高原地貌融为一体。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和长江源遗址资料的背包,刚下车就感受到一阵带着泥土气息的风,手里的罗盘突然轻轻颤动,指针朝着喇家遗址东南方向倾斜,正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到的仰韶文明遗址线索区域。

“河南省考古院的刘队长已经在博物馆门口等着了,”郑队长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刘队长发来的定位,“他说遗址线索在一处叫‘柳湾’的村子附近,去年当地村民修水窖时,挖到过带红彩的陶片,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风格很像。”苏晓凑过来,翻出手机里的陶片照片:“你看这陶片上的宽带纹,和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钵纹饰几乎一样,但陶片的质地更粗糙,可能是适应高原气候的改良工艺,就像长江源遗址的陶器一样。”

走到博物馆门口,一位穿着灰色工装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迎了上来,正是刘队长。他手里拿着一块彩陶残片,边缘还沾着新鲜的黄土:“这就是柳湾村挖到的,刚从工地取回来,你们看这红彩的颜色和绘制手法,典型的仰韶文化特征,但陶片的厚度比中原地区的厚,应该是为了抵御高原的低温。”林野接过残片,用手指抚摸着纹饰的痕迹,能清晰感受到当年工匠的笔触力度:“这纹路的弧度很自然,不是现代仿品能模仿的,而且陶片的断口有自然老化的痕迹,肯定是老物件。”

当天下午,林野和苏晓跟着刘队长、郑队长来到柳湾村。村子坐落在黄河支流旁边,周围是连绵的黄土坡,村民修水窖的工地就在村东头的坡地上,几个工人正围着一堆黄土议论。刘队长指着工地中央的一个土坑:“就是这里挖到的陶片,咱们今天先在这里开一个2米x2米的探方,看看文化层的厚度和文物分布情况。”

队员们很快搭建好简易的遮阳棚,开始清理表层土壤。林野和苏晓负责用软毛刷清理泥土,刚挖了不到三十厘米深,苏晓的刷子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她赶紧停下:“这里有东西!”林野凑过去,用竹片轻轻拨开泥土,一片带着红彩的陶片渐渐显露出来,陶片上的宽带纹与刘队长带来的残片完全吻合。

“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刘队长激动地蹲下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陶片的位置在地下一米左右,说明文化层至少有一米厚,的彩陶片陆续出土,还有几枚石斧和石铲,石斧的刃部还保留着使用过的痕迹,显然是当年先民开垦土地的工具。

挖到第二天下午,探方里出现了完整的彩陶器物——一个腹部绘有黑彩三角纹的陶罐,高约二十厘米,罐口有些残缺,但主体保存完好。刘队长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放进泡沫托:“这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比半坡类型稍晚,三角纹是庙底沟文化的标志性纹饰,没想到在这么靠西的地方能发现完整的器物!”林野掏出青铜罗盘,在陶罐出土的位置附近走动,罗盘的颤动突然变得强烈,指针死死指向探方南侧:“这里有更强的地脉信号,

刘队长立刻决定在南侧新开一个探方。挖到第三天上午,探方里出现了石砌的房屋基址,地基里埋着几根碳化的木柱,周围散落着大量的彩陶片和石器。“这是一座半地穴式房屋,”刘队长测量着地基的尺寸,“长约四米,宽约三米,符合仰韶文化民居的典型规格,但地基里的石砌部分是中原地区没有的,应该是当地先民结合高原地质条件的创新。”苏晓在房屋基址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陶罐,罐内装着几十粒碳化的粟米,还有几颗野生的植物种子:“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粟米,同时也采集野生植物,和长江源遗址的先民生活方式很像。”

随着挖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