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8章 尸易无限(153)(2 / 8)

加入书签

口还绣着云纹,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云纹一致,说明汉代的服饰文化传播范围很广。”

林野拿出青铜罗盘,在陪葬坑周围采集信号。当罗盘靠近一组“彩绘陶俑”时,信号突然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地脉信号有40%的相似度。“这证明汉代的宫廷文化确实向各地传播,”林野兴奋地说,“汉阳陵的陶俑制作工艺,很可能借鉴了楚地的技术,再结合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苏晓则忙着用3d扫描仪扫描陶俑:“你看这陶俑的面部表情,刻画得多生动,眉毛、眼睛的细节都很精致,比秦代的陶俑更写实。而且彩绘的颜色还保留得很鲜艳,红色的朱砂、蓝色的石青,都是汉代常用的矿物颜料。”

在汉阳陵工作的第五天,考古队在一个陪葬坑的角落发现了一组汉代的“青铜量器”,上面刻着“始建国元年”的铭文。“这是王莽时期的量器,”张队长激动地说,“上面的刻度很精准,能反映汉代的度量衡制度,而且量器的造型与西南地区出土的汉代青铜量器一致,说明汉代的度量衡确实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林野立刻用罗盘采集了青铜量器的地脉信号,发现其与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出土的汉代青铜釜信号有关联:“这进一步证明了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文化、制度的统一,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陕西离开后,林野和苏晓又先后前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秦汉时期地层,展开数据采集。在马王堆汉墓,他们扫描了汉代的丝绸和帛书,发现丝绸上的云纹与咸阳宫、汉阳陵的纹饰一脉相承;在南越王墓,他们采集了汉代青铜鼎的地脉信号,发现其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物信号高度相似,证明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密切;在成都金沙遗址的秦汉地层,他们出土了一批秦代的“半两钱”和汉代的“五铢钱”,钱币的形制与中原地区完全一致,说明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已经在西南地区普及。

随着数据采集的推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秦汉板块逐渐完善。林野和苏晓还牵头制作了“秦汉一统”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拓展、文化传播和制度统一,页面中还加入了“专家访谈”视频,邀请历史学者讲解秦汉时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五一前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秦汉板块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平台的访问量突破了80万人次,不少学校还将平台作为历史课的辅助教学工具。一位中学历史老师留言:“数据库里的秦汉遗址VR和文物3d模型太实用了,学生们通过‘走进’咸阳宫、马王堆汉墓,直观地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吸引力。”

上线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回到成都,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研究论坛”。在论坛上,林野展示了数据库的建设成果,分享了用青铜罗盘采集地脉信号、研究文明交流的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论坛结束后,王院士找到林野和苏晓,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勘探报告:“咱们在新疆的尼雅遗址发现了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面的纹样融合了中原、西域甚至中亚的元素,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说不定能为数据库补充西域文明与中原交流的证据。”

苏晓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爷爷的笔记里提到过‘西域通中原,文明交汇融’,说汉代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尼雅遗址肯定有很多重要发现!”

林野也兴奋地说:“尼雅遗址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遗址,出土的文物能反映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要是能采集到地脉信号,就能完善数据库的‘丝绸之路’板块,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