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7章 尸易无限(152)(2 / 8)
范围扩大,更多的遗迹陆续出土:探方东侧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窖穴,里面堆满了彩陶碎片和石器,显然是当年的储物坑;探方西侧出土了一处火塘,火塘周围的土壤有明显的灼烧痕迹,还散落着几块动物骨骼,经过初步鉴定,是鹿和野兔的骨骼,证明狩猎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房屋基址的中央,发现了一个用彩陶片和石块砌成的小型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一件完整的彩陶盆,盆内残留着红色的颜料,可能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这祭坛太重要了!”刘队长看着彩陶盆,眼里满是兴奋,“仰韶文化的祭祀遗迹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尤其是用彩陶片砌筑的祭坛,在整个仰韶文化圈里都是首次发现。这说明高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原的核心文化元素,还发展出了独特的祭祀习俗。”林野掏出爷爷的日记,翻到关于仰韶文化的章节:“爷爷在日记里提到,‘仰韶之民,西至河湟,融本土之俗,传中原之魂’,和咱们现在的发现完全吻合!这里的先民就是把中原的仰韶文化和高原的本土习俗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类型。”
在挖掘过程中,林野和苏晓还注意到一个重要现象:出土的彩陶纹饰中,除了典型的仰韶文化元素,还夹杂着一些螺旋纹,与长江源遗址太阳纹石板上的螺旋纹风格相似。苏晓拿着一块带有螺旋纹的彩陶片,与长江源遗址的石片对比:“你看这螺旋纹的旋转方向和线条粗细,几乎一模一样,说明这里的仰韶文化先民和长江源的‘太阳之民’有文化交流!”刘队长也凑过来观察:“这太不可思议了!之前只知道仰韶文化向东西传播,没想到还能和长江源头的文明产生联系,这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早期交流网络太重要了!”
为了进一步验证文化交流的线索,林野和苏晓决定用青铜罗盘采集遗址的地脉信号,与长江源遗址的信号进行对比。在祭坛附近采集时,罗盘的信号波形与长江源遗址祭祀区的信号波形出现了明显的相似性,尤其是在低频段的波动规律几乎一致。“这说明两个遗址的地脉信号存在同源性,”林野记录着数据,“很可能是因为两个文明之间存在频繁的文化交流,导致地脉信号带上了相似的文化印记。”
挖掘工作持续了一个月,共出土文物三百多件,包括彩陶、石器、骨器和祭祀用品,还发现了五座房屋基址和两处窖穴,完整呈现了仰韶文化在高原地区的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青海省文物局决定将这个遗址命名为“柳湾仰韶文化遗址”,并将其纳入喇家遗址博物馆的保护范围,计划明年开始建设遗址展示区。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林野和苏晓整理着这次的考古资料,将柳湾遗址的地脉信号、文物数据和考古报告纳入“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新增了“仰韶文化高原类型”板块。苏晓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文化传播路线图,笑着说:“现在咱们的数据库不仅覆盖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还纳入了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接下来是不是该往中原地区扩展了?爷爷的日记里还提到过‘中原之核,文明之根’,说不定能找到连接各地文明的核心遗址。”
郑队长看着窗外的黄河,若有所思地说:“河南省考古院的刘队长也提到,他们在洛阳附近发现了一处疑似龙山文化的遗址线索,可能与仰韶文化有传承关系,而且遗址的地脉信号与柳湾遗址、长江源遗址都存在微弱的关联,说不定就是咱们要找的‘文明之根’。”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指针突然朝着东南方向颤动,像是在呼应洛阳的遗址线索:“那咱们接下来就去洛阳!说不定能解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最终谜团。”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仰韶文化高原类型”板块的线上开发中。他们协助技术团队制作柳湾遗址的VR全景,将出土的彩陶器物进行3d扫描,还设计了“仰韶文化高原传播”专题页面,用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