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1章 尸易无限(146)(3 / 8)

加入书签

阿凯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手里还紧紧抱着装着稻谷的保湿箱,“刚才我还以为这些稻谷要被埋在泥炭里了,幸好咱们动作快!”吴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泥炭层挖掘本来就风险高,这次能把这么多文物安全转移,已经很幸运了。这些文物太珍贵了,尤其是那捆草席,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有重大意义!”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把稻谷放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用特殊的溶液加固稻壳;用超声波清洗骨耜上的泥炭,保留刃部的使用痕迹;用蒸汽软化陶釜上的污垢,小心翼翼地修复陶器上的裂纹。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虽然只是做些传递工具、记录数据的小事,但也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比如如何通过稻粒的形态判断品种,如何用显微镜观察骨器上的制作痕迹。

在修复工作间隙,吴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站在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干栏式建筑复原模型、骨耜和稻谷标本,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在稻田里劳作、在陶窑前制陶的场景。吴队长指着一组骨器说:“这些骨器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动物的骨骼制作工具,既利用了自然资源,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吴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河姆渡储物窖,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精准找到了窖藏位置,避免了很多弯路。以后要是还有新的发掘,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说不定还能找到更早的稻作遗存!”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吴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不管是河姆渡,还是其他遗址,只要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余姚。吴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骨耜复刻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骨耜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河姆渡之行,记住咱们的祖先在七千年前就创造出了这么灿烂的文明。”

林野接过模型,紧紧握了握吴队长的手:“谢谢您,吴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河姆渡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车慢慢驶出河姆渡遗址区,窗外的稻田和水塘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秦代青铜剑模型,还有刚得到的骨耜模型,每一件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代的大门。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内蒙古红山——红山文化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余姚杨梅干,正吃得津津有味,“红山文化是不是那个出土了玉猪龙的地方?我之前在博物馆见过照片,圆滚滚的特别可爱!”

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对,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精美的玉器闻名。爷爷的日记里说,红山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藏着红山先民的玉礼器,比如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甚至可能有完整的祭祀玉器群,咱们下一站就去内蒙古!”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特别精湛,玉猪龙更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要是能找到完整的祭祀玉器群,就能进一步了解红山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