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1章 尸易无限(146)(2 / 8)

加入书签

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吴队长在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穿着防水服,在泥炭地里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清理表层土壤,用探针检测泥炭层的厚度;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河姆渡已出土器物的工艺,学习泥炭层文物的保护方法。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吴队长学习识别稻壳和杂草的区别,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骨耜、陶釜的草图,甚至尝试用泥巴模仿河姆渡陶器的制作手法。

第四天一早,探针传来重大发现——在东侧泥炭层下方两米处,探测到一个约十五平方米的空洞,空洞内有大量有机质信号,还有几个细长的骨质信号源,形态酷似骨耜和骨针。吴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河姆渡先民的储物窖!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挖掘,注意一定要用‘分层挖掘法’,每挖十厘米就记录一次,文物出土后立刻用保湿膜包裹,避免氧化!”

挖掘工作比想象中更艰难。泥炭层又软又黏,一铲子下去就会陷进去,稍不注意就会破坏文物。林野和阿凯穿着高筒胶靴,跪在泥炭地里,用小竹片一点点剥离泥炭,手指被泡得发白,却丝毫不敢懈怠——他们知道,每一块泥炭里都可能藏着七千年前的稻粒。吴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手里拿着喷雾器,时不时往挖掘现场喷水,保持泥炭的湿度,防止文物干裂。

挖到第五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根细长的骨质器物。吴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周围的泥炭——随着泥炭一点点被扫去,一把完整的骨耜渐渐清晰起来,骨耜的刃部还残留着使用过的磨损痕迹,柄部的钻孔里甚至还能看到残留的藤条纤维。“是河姆渡晚期的骨耜!”吴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保存得也太好了,比之前出土的都完整,说明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渐显露出来——一堆保存完好的稻谷,颗粒饱满,稻壳呈金黄色,虽然已经碳化,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形态;几件陶釜和陶碗,陶器表面刻着精美的稻穗纹和水波纹,器型规整,底部还有烟熏的痕迹,显然是日常使用的炊具;十几根骨针和骨簪,针尖锋利,簪子上还刻着简单的花纹,可见当时的骨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窖藏的角落,还堆着一捆编织物的残片,经吴队长辨认,这是用芦苇和稻草编织的“草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编织品之一。

“我的天,这简直是河姆渡先民的‘储藏室’!”阿凯激动得捂住嘴,生怕呼吸太用力会吹走脆弱的稻粒,“这稻谷居然还能看清颗粒,太神奇了!”吴队长笑着说:“这都是泥炭层的功劳,泥炭里的酸性环境能抑制微生物活动,让文物保存几千年都不腐烂——你们看,那捆草席的纤维还很有韧性,说明当时的编织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林野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粒稻谷,放在放大镜下观察:“这稻谷的颗粒比现在的水稻小一些,但形态基本一致,说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稻作技术。”李教授则拿着相机,仔细拍摄每一件文物,尤其是陶釜上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环境——稻穗纹说明他们以农业为主,水波纹则说明他们生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和保护文物的时候,挖掘现场突然出现了塌陷的迹象,泥炭层开始往下滑动。吴队长脸色一变:“不好!泥炭层的稳定性太差,继续挖掘会引发更大的塌陷!大家赶紧把已发现的文物转移到保湿箱里,先撤离现场!”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保湿膜小心包裹稻谷和草席,用泡沫盒固定骨耜和陶器,阿凯甚至把自己的防水外套脱下来铺在地上,防止文物被泥水弄脏。就在最后一件文物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挖掘坑的一侧完全塌陷,泥炭和泥水灌满了坑洞。

“好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