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1章 尸易无限(146)(1 / 8)
车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时,江南的水汽愈发浓重,车窗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水雾,远处的余姚城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林野用纸巾擦了擦车窗,指尖触到怀里的青铜罗盘——罗盘正微微发烫,比在二里头时多了几分温润的震动,像是在呼应这片长江流域的史前沃土。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绿松石龙形器复刻模型,冰凉的松石质感与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等纪念品相互碰撞,仿佛在奏响一曲跨越七千多年的文明序曲。
“终于要见河姆渡的稻谷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路边的稻田和水塘不停按快门,雨水打湿了镜头,他也不在意,“之前在课本上看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就觉得特别神奇——七千年前的先民居然能造出这么精巧的房子!这次一定要看看实物遗迹!”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多了本刚买的《河姆渡文化探秘》,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疑问,比如“干栏式建筑怎么防潮”“骨耜是怎么用来耕地的”,甚至还临摹了陶器上的稻穗纹。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河姆渡遗址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出土稻谷的黑白照片。他推了推被水汽模糊的眼镜,指着窗外:“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和骨器工艺闻名。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遗址南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呈黑色泥炭状,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大量有机质信号,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保存完好的稻作遗存、完整的骨器群,甚至能找到河姆渡先民的生活遗迹,帮我们还原他们的日常劳作场景。”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余姚的乡间公路上平稳行驶,车轮碾过积水的路面,溅起细小的水花:“我已经联系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们派了河姆渡考古队的吴队长接应咱们。吴队长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三十年了,参与过河姆渡遗址的多次发掘,对泥炭层的处理和文物保护经验丰富,还复原过骨耜的使用方法。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吴队长已经撑着伞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工装服,裤脚沾满了黑褐色的泥炭,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稻壳标本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二里头发现夏代窖藏的事,我们都听说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河姆渡的秘密,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找到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发现更早的稻作层!”
走进会议室,吴队长把一张巨大的河姆渡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泥炭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的泥炭层厚度超过三米,有机质含量极高,保存文物的条件特别好——之前在这里出土过距今七千年的稻谷,连稻壳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根据物探数据,泥炭层下方有一片不规则的空洞,里面有密集的有机质和骨质信号,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河姆渡先民的‘储物窖’,用来存放粮食、工具和祭祀用品。但泥炭层特别松软,挖掘时容易塌陷,而且文物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会氧化,必须做好现场保护。”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几圈后,稳稳指向勘探区的东侧:“吴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新石器时代的储物窖通常靠近水源和居住区,东侧靠近遗址的‘河沟遗迹’,符合‘近水藏物’的习惯,而且罗盘的震动很温润,说明
吴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东侧的泥炭层表面有明显的人工踩踏痕迹,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是窖藏入口的‘封土层’,先民们用踩踏的方式压实泥炭,保护里面的物品!”
接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