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0章 尸易无限(145)(1 / 10)

加入书签

车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时,窗外的钱塘江潮水正拍打着堤岸,远处的良渚古城遗址像一块温润的玉,镶嵌在江南的平原上。林野把车窗降下,带着水汽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微微发烫——这是靠近古遗迹的熟悉信号。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甲骨文复刻摆件,指尖拂过“吉”字的刻痕,与秦代青铜剑模型、敦煌壁画集、楼兰石片、藏族转经筒和苗族平安坠相互触碰,仿佛在串联起一条跨越五千年的文明脉络。

“这地方也太有江南韵味了吧!”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路边的稻田和水网不停按快门,“之前在课本上看良渚玉琮的图片,就觉得特别精致,这次终于能见到真的了!”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里面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和纪念品,还多了本刚买的《良渚文化图鉴》,书页上已经贴满了他画的玉琮、玉璧草图。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良渚古城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良渚古城遗址的航拍图。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史前文明之一,以精美的玉器和发达的水利系统闻名。根据近年的考古勘探,除了已发掘的反山、瑶山墓地,古城外围还有不少未被发现的‘玉器窖藏’,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其中一个,里面据说藏着良渚先民的玉礼器、刻画符号载体,还有反映当时社会结构的遗迹。”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乡间公路上平稳行驶:“我已经联系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们派了良渚考古队的刘队长接应咱们。刘队长研究良渚文化二十年了,参与过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发掘工作,对遗址周边的地形和遗迹分布了如指掌。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刘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浅蓝色的工装服,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玉片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安阳发现商代青铜窖藏的事,我们都听说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良渚秘藏,我特别期待!”

走进会议室,刘队长把一张巨大的良渚古城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待勘探区”的区域:“根据最新的物探数据,这片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异常,很可能存在地下空洞。结合良渚文化‘藏玉于土’的习俗,以及古籍中‘良渚先民以玉为礼’的记载,我们推测这里就是玉器窖藏的位置。但这片区域靠近良渚古城的水利遗址,地下水位较高,而且土壤多为淤泥质,开挖难度很大,得先确定窖藏的具体位置和深度。”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最后稳稳指向待勘探区的西南角:“刘队长,您看这个方向——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史前文明的重要窖藏通常与‘水源方位’对应,西南角靠近良渚古城的‘美人地’水利坝体,符合‘依水藏玉’的逻辑,很可能就是窖藏的入口所在。”

刘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这片区域的西南角有一处地势略低的洼地,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积水区,现在看来,很可能是人工填埋的窖藏入口,表面覆盖的淤泥是为了保护里面的玉器!”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刘队长在待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用探地雷达和电法仪扫描地下结构;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良渚玉器的纹饰和刻画符号。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刘队长学习识别玉料的种类,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玉器纹饰示意图。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达传来重大发现——在洼地下方两米处,探测到一个约十二平方米的矩形空洞,空洞内有明显的高密度信号反应,很可能是玉器堆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