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2章 尸易无限(147)(3 / 9)

加入书签

样的草图。

“终于要见半坡彩陶了!”阿凯扒着车窗,相机镜头对准路边的麦田,“之前在美术课上临摹过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当时就觉得古人太会画了!这次一定要看看实物,说不定还能发现没见过的纹样!”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塞了几块从元谋带回来的红土标本,说是要和半坡的土壤做对比。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半坡遗址发掘报告》,指尖划过书中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图:“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6700年,是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以半地穴式建筑、彩陶和粟作农业闻名。根据最新勘探,遗址西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呈灰黑色,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密集的陶片和有机质信号,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完整的彩陶群、粟粒遗存,甚至能找到半坡人储存粮食的窖穴,帮我们还原他们的定居生活场景。”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通往半坡遗址的公路上平稳行驶:“我已经联系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半坡考古队的周队长会接应咱们。周队长研究仰韶文化二十年,参与过半坡遗址的补充发掘,对彩陶修复和聚落布局研究很深,还复原过半坡人的粟米烹饪方法。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周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浅褐色工装服,袖口沾着些陶土粉末,手里拿着一个装着彩陶残片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元谋发现早期人类遗址的事,考古圈都传开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半坡秘藏,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精准定位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找到半坡人的‘彩陶工坊’!”

走进会议室,周队长把半坡遗址的详细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西侧一处标注“待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靠近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根据物探数据,地下两米处有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不规则空洞,里面有大量陶质信号和有机质信号,密度远超普通居住层。结合半坡人‘就近储存、集中制作’的习惯,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彩陶储存窖穴’,用来存放制作好的彩陶和待加工的陶土。但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松散,坏建筑遗迹。”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指针缓缓转动后,稳稳指向待勘探区的西南角:“周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仰韶文化的窖穴多靠近水源和工坊,西南角靠近遗址的‘壕沟’,既方便取水制陶,又能防潮,很可能是窖穴的入口。而且罗盘的震动很温和,说明

周队长眼睛一亮,拿起放大镜仔细查看:“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西南角的土壤颜色比周围深,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沉积,现在看来,这是人工填埋的‘封土层’,用来掩盖窖穴入口!”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周队长在勘探区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小铲子清理表层土壤,用探针检测土层厚度,阿凯还跟着周队长学习辨别陶片——从陶土的质地判断是否为半坡时期的遗存,从碎片的弧度推测器物的形状。晚上,他们在驻地研究半坡彩陶的纹饰规律,李教授还特意找来半坡人面鱼纹盆的高清照片,给大家讲解纹样背后的图腾含义。阿凯听得入迷,笔记本上画满了鱼纹、几何纹的临摹图,甚至尝试设计“半坡风格”的新纹样。

第四天一早,探针传来重大发现——西南角地下两米处,探测到密集的陶质信号,部分信号的形态酷似彩陶盆、彩陶瓮的轮廓,还有一处信号显示为“片状有机质”,很可能是粟粒遗存。周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半坡人的彩陶窖穴!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挖掘,采用‘分层揭露法’,每挖十厘米就记录一次,陶片出土后立刻编号,避免混淆器物组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