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2章 尸易无限(147)(4 / 9)

加入书签

挖掘工作比想象中更精细。土壤层松散易碎,一铲子下去就可能带起多片陶片,林野和阿凯跪在地上,用竹片一点点剥离泥土,手指被磨得发红,却丝毫不敢用力——他们知道,每一片陶片都可能是完整彩陶的一部分。周队长则在一旁指导,手里拿着软毛刷,轻轻清理陶片上的泥土,时不时停下来辨认陶片的纹饰:“这片是鱼纹残片,和人面鱼纹盆的纹样一致;这片是几何纹,应该来自彩陶瓮的腹部……”

挖到第五天下午,一片带有完整鱼纹的陶片显露出来。周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个完整的彩陶盆渐渐露出全貌:盆口呈圆形,腹部刻着连贯的鱼纹,鱼眼用黑彩点绘,鱼鳍线条流畅,虽然盆沿有细小的磕碰痕迹,但整体保存完好。“是半坡中期的彩陶鱼纹盆!”周队长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比博物馆里的那件更完整,纹饰也更清晰,说明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渐显露:一对彩陶瓮,瓮身上刻着交错的几何纹,瓮口还残留着编织物的痕迹,显然是用来封口的;十几件彩陶碗,碗底大多刻着简单的符号,周队长说这可能是半坡人用来标记“归属”的记号;最让人惊喜的是,窖穴的角落堆着一筐碳化的粟粒,颗粒虽然已经发黑,但依然能看出饱满的形态,旁边还有几块尚未完全烧制的陶土块,上面留着手指按压的痕迹——这是半坡人制陶时留下的“指纹”!

“我的天,这居然是没烧完的陶土!”阿凯捧着陶土块,眼睛发亮,“你看这手指印,说不定就是六千多年前制陶的半坡人留下的!”周队长笑着点头:“这些陶土块和粟粒太重要了——陶土能帮我们还原半坡人的制陶工艺,粟粒则能证明他们的农业水平,甚至能通过检测知道当年的收成情况!”

李教授则专注于彩陶的纹饰研究,他指着彩陶瓮上的几何纹:“这些纹样不是随意绘制的,你看这线条的间距、角度,都有规律可循,很可能是半坡人用来记录季节、祭祀的符号,比之前发现的半坡符号更复杂,说不定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编号文物时,挖掘坑的东侧突然出现塌陷迹象,土壤开始往下滑动。周队长脸色一变:“不好!把已发现的文物转移到保护箱,先撤离现场!”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软布包裹彩陶,用密封盒盛放粟粒和陶土块,阿凯甚至把自己的背包改成了临时保护箱,小心翼翼地装着易碎的陶片。就在最后一件彩陶瓮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挖掘坑的东侧完全塌陷,露出了半地穴式房屋的木质基柱——幸好撤离及时,没有造成文物损坏和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瘫坐在地上,手里还紧紧抱着装着彩陶盆的保护箱,“刚才我还以为这彩陶要被埋在土里了,幸好咱们动作快!”周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半坡遗址的建筑基址多在地下,挖掘时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不过万幸,重要文物都安全转移了,而且还意外发现了房屋基柱,这对研究半坡人的聚落布局更有帮助!”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彩陶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特殊的黏合剂拼接破碎的陶片,用微晶石蜡填补彩陶表面的细小裂纹,还通过高清扫描技术,将分散的陶片“虚拟复原”,还原出完整的彩陶形态。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阿凯甚至学会了简单的陶片清理——用软毛刷去除泥土,用棉签蘸取特制溶液擦拭污渍,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损坏文物。

在修复工作间隙,周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半坡遗址博物馆。站在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场景前,看着玻璃柜里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六千多年前半坡人在房屋里制陶、烹饪、劳作的场景。周队长指着展柜里的粟粒标本说:“半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