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5章 尸易无限(140)(8 / 10)
‘头部’都是分开烧制的,拿的时候得托着俑身,别捏手臂,免得捏断。”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陪葬墓方向有考古铲的敲击声,应该是考古队在清理土层。《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北魏孝文帝陵是‘邙山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寒煞’重,是冻土和陶土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驱寒,朱砂护着陶俑不被湿气侵蚀。而且墓道的‘墙壁’有‘北魏壁画’的残痕,走的时候别靠太近,蹭掉一点都是损失,景区的监控对着壁画呢,得绕着走。”
我们在邙山古墓群附近找了家农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洛阳本地人,姓赵,祖上曾在邙山守墓:“邙山古墓群晚上五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分两班巡逻,第一班九点换岗,第二班凌晨一点换岗,凌晨零点的时候巡逻最松,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陶片’,是北魏的日用陶器,挖的时候别把陶片弄碎了,能看出当年的制陶工艺。”
赵老板还给我们煮了一壶洛阳水席的汤:“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碗,在墓里就不怕冷了。另外,陪葬墓的东侧有个‘石狮子’,狮子的‘爪子’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邙山的寒冷,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医用纱布和几卷无酸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温度检测仪;林浩网购了三把防滑撬棍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陶俑的时候不会刮伤陶胎;老烟枪则把鲜卑文锁的操作步骤画在纸上,让我们随时记;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陪葬墓踩点,摸清了保安的巡逻路线和夯土层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用铁钩开鲜卑文锁,确保锁芯能顺利拉出来。
出发那天,凌晨零点十分,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外套,背着装备向陪葬墓走去。夜色里的邙山格外寂静,只有风声在古柏间穿梭,陪葬墓的入口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赵老板之前跟我们说过,入口的铁门是老式挂锁,用细铁丝弯个钩子就能打开——他年轻时在景区修过锁,熟得很。
林浩掏出铁丝,三两下就把挂锁勾开,轻轻推开铁门,墓道里立刻飘出一股潮湿的黄土味。我们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贴着墙壁慢慢走,避开监控镜头对着壁画的方向。走了大概三十步,就到了陪葬墓的东侧,石狮子的爪子在月光下清晰可见,爪子
阿古拉把保温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敷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我们用塑料铲挖融化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冻土层——我们继续用温水敷,冻土慢慢化开,变成湿土。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鲜卑文,正是鲜卑文锁的位置。
林浩拿出弯好的细铁丝,轻轻插进锁孔,慢慢勾住锁芯,一点一点地向外拉,锁芯“咔嗒”一声弹开,青石门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陶土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北魏陶俑和墓志铭的味道!
“先测温度!”老烟枪大喊,小杨赶紧拿出温度检测仪,对着暗格内按了下开关——温度零下三度,不算太低,不会冻裂墓志铭。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个陶俑的头部,陶俑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是个文吏俑,接着又摸出俑身,拼在一起正是完整的文吏俑!腾格尔则用软布托着墓志铭慢慢抱出来,墓志铭上的鲜卑文和汉文清晰可见,正是记录北魏汉化历史的石碑!
我们把陶俑用纱布擦干净,放进铺着泡沫的木箱里;墓志铭则用无酸纸包好,再裹上保温毯,放进木盒里。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手电筒光束——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石狮子,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安的喊声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