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5章 尸易无限(140)(6 / 10)
时候别把芦苇杆弄断了,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工艺。”
马大叔还给我们端来骆驼奶:“喝这个能解渴,你们每天喝两碗,在沙漠里就不怕脱水了。另外,戍卒墓的封土堆旁边有块‘界碑’,上面刻着‘汉’字,你们找到界碑,就找对暗格的位置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沙漠的昼夜温差,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二十片保湿面膜和几卷无酸纸,面膜能应急给简牍补水,无酸纸用来包丝织品;林浩网购了三把塑料铲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文物的时候不会刮伤;老烟枪则把细铁丝磨得尖尖的,反复试验挑插销的力度;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戍卒墓踩点,摸清了护林员的巡逻路线和界碑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托简牍,确保一片都不散落。
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沙漠的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防风外套,背着装备向汉代戍卒墓走去。夜色里的沙漠格外安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封土堆的轮廓在月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界碑的影子投在沙地上,像个沉默的标记。我们走到界碑旁,先把防沙网铺在封土堆南侧,用石头压住网边,再把保温壶里的温水浇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软化,发出“滋滋”的声响。
阿古拉用塑料铲挖软化的夯土,夯土顺着铲子往下掉,我们用无酸纸把夯土收起来,避免留下痕迹。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流沙层——防沙网刚好把流沙拦住,没让沙子漏出来。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胡杨木插销盖,盖的侧面有个细缝,正是插销的位置。
林浩拿出磨尖的细铁丝,轻轻插进细缝,慢慢勾住插销,一点一点地向外拉,插销“咔嗒”一声弹开,胡杨木盖缓缓向上抬起,露出黑漆漆的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竹木味,还夹杂着干燥的土气息——是汉代简牍和丝织品残片的味道!
“快给简牍补水!”老烟枪大喊,林薇赶紧拿出保湿面膜,用温水泡软,轻轻敷在简牍上,防止竹片脱水。我戴上无菌手套,一片一片地托着简牍往外拿,简牍上的汉代隶书清晰可见,有“戍卒值班表”“粮草记录”等字样,正是我们要找的汉代简牍!腾格尔则用软毛刷轻轻扫掉丝织品残片上的沙子,残片是淡褐色的,上面还能看到简单的花纹,正是汉代戍卒的服饰残片!
我们把简牍一片一片放进保湿箱,用湿毛巾隔开;丝织品残片则用无酸纸包好,放进木盒里。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护林员的马蹄声——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护林员的喊声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
“快把插销盖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保湿箱和木盒抱出来,把胡杨木盖推回原位,用细铁丝把插销复位,再把夯土填回坑里,铺上流沙,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沙漠的沟壑向民宿跑去,马蹄声在后面渐渐远去,我们才敢停下来喘气,沙子灌进鞋子里,磨得脚生疼。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简牍和丝织品残片放在桌子上,马大叔看到简牍,激动得直竖大拇指:“这是汉代的竹简啊!我在敦煌博物馆见过类似的,上面的字还这么清楚,太少见了!”他赶紧联系了甘肃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简牍和残片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敦煌研究院,和莫高窟的文物一起研究,还原汉代边疆的戍卒生活。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马大叔做了一桌沙漠美食,有手抓羊肉、烤骆驼肉、沙葱炒蛋,还有一壶敦煌大曲。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陵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北魏孝文帝陵的‘陪葬墓’孝文帝时期的陪葬品,有文吏俑、武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