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5章 尸易无限(140)(4 / 10)
温水装在保温壶里,反复试验浇透夯土的水量;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段氏墓踩点,摸清了保护员的巡逻路线和无字石碑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摸梵文锁,确保能按顺序摸到六个梵文字。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背着装备向段氏墓走去。夜色里的苍山格外安静,只有风声在松树林间穿梭,无字石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松针层在脚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们走到石碑旁,先把松针小心地扒开,露出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
阿古拉用塑料铲挖浇透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我们轮流用力,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梵文,正是梵文锁的位置。林浩深吸一口气,搓了搓冻僵的手,先摸到“嗡”字,石门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再摸到“嘛”字,又是一声响;接着摸到“呢”“叭”“咪”“吽”字,青石门“轰隆”一声,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银器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大理国银质经幢和梵文写本的味道!
“先喷防霉剂!”老烟枪大喊,林薇赶紧拿出防霉剂,对着暗格内轻轻喷了几下,防止贝叶纸发霉。腾格尔用钢丝绳拴住银质经幢的幢底,慢慢吊上来,经幢上的镂空花纹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梵文经文清晰可见,正是我们要找的大理国银质经幢!我戴上无菌手套,用软布托着经幢,放进铺着防潮纸的密封盒里;巴特尔则用塑料铲小心地把梵文写本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再用无酸纸把写本包好,放进木盒里,每本写本之间都用防潮纸隔开。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护员的脚步声——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保护员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墓道里扫来扫去。
“快把石门关上!”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钢丝绳收起来,一起用力把青石门推回原位,用夯土把缝隙填好,再铺上松针,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墓道的通风孔旁边溜出去,躲进旁边的山茶丛,保护员的手电筒光扫过石碑周围,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银质经幢和梵文写本放在桌子上,杨阿姨看到经幢,激动得直拍手:“这是大理国的‘梵文银经幢’啊!我在大理市博物馆见过照片,没想到能见到真品!”她赶紧联系了云南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经幢和写本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云南博物院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大理国的佛教文化和历史。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杨阿姨做了一桌白族菜,有酸辣鱼、乳扇扣肉、砂锅豆腐,还有一壶青梅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甘肃敦煌——莫高窟附近汉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莫高窟附近的‘汉代戍卒墓’牍是戍卒的日常文书,记录着汉代边疆的军事情况,丝织品残片是汉代的戍卒服饰,用桑蚕丝织成,是研究汉代边疆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甘肃敦煌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甘肃敦煌离这里千里之外,莫高窟附近的汉墓在沙漠里,冬天的沙漠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热晚上冷,暗格里可能有“流沙”和“干尸”,而且汉代简牍怕干燥,一缺水就会脆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汉代戍卒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保湿的装备,简牍得用保湿箱装,里面放湿毛巾,湿度保持在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