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5章 尸易无限(140)(3 / 10)

加入书签

“我早就想看看苍山洱海了!大理的过桥米线我在电视上见过,这次一定要尝尝。而且我在草原上住惯了,不怕冷,扛密封盒肯定没问题,遇到积雪融水,我先把水抽干,保证贝叶纸不沾水,银质经幢我也会小心擦,保证不氧化。”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古井贡酒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寿县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八公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寒风还在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送行。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安徽的寿县,到云南的大理,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安徽的平原,到湖南的山地,再到云南的高原。远处的苍山在阳光下泛着白色的雪光,洱海像一块蓝色的宝石,静静卧在苍山脚下,崇圣寺三塔的影子倒映在洱海里,段氏墓的封土堆在三塔西侧,隐约可见。

我抱着装有青铜方壶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防潮纸,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云南大理的段氏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段正淳墓暗格里,又有多少大理国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银质经幢和梵文写本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大理站时,初冬的阳光正透过苍山的雪雾洒在站台上,远处的洱海像一块碧蓝的宝石,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崇圣寺三塔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段氏墓所在的苍山脚下,几株山茶在寒风里绽着艳红的花,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松针香和湿润的水汽。林浩刚下车就把密封盒抱在怀里,还不忘掏出防潮纸擦了擦盒面的细尘:“这大理的气候又湿又凉,贝叶纸要是沾了潮,准得发霉,防潮纸得每小时换一次,防锈剂也得提前给银质经幢喷好,别让经幢氧化发黑。”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细毛刷,指尖蹭过刷毛的软毛:“段正淳墓的暗格在北侧的‘松针层’下,松针坏梵文锁。而且梵文锁的‘嗡、嘛、呢、叭、咪、吽’六个字刻在石门正面,‘嗡’字在上左,‘嘛’字在上右,‘呢’字在中左,‘叭’字在中右,‘咪’字在下左,‘吽’字在下右,得按这个顺序摸,摸错一个石门缝里就会喷冷水,把文物冻住——我昨晚在木头上刻了梵文字样,你们再摸一遍记熟。另外,银质经幢的幢身有‘镂空花纹’,脆得很,拿的时候得托着幢底,别捏幢身,免得捏碎花纹。”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崇圣寺三塔方向有游客的喧闹声,应该是在参观佛塔。《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段氏墓是‘苍山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水脉’上,地气纯但‘湿煞’重,是洱海的水汽和银器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潮,朱砂护着贝叶纸不发霉。而且墓道的‘墙壁’有‘通风孔’,是大理国的透气孔,挖的时候别堵了,不然潮气会闷在暗格里,把写本泡坏。”

我们在崇圣寺三塔附近找了家白族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本地阿姨,姓杨,家里世代在苍山脚下种茶:“段氏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文物保护员巡逻,他们八点会回宿舍喝烤茶,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竹片’,是大理国用来加固土层的,挖的时候别把竹片弄断了,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工艺。”

杨阿姨还给我们泡了一壶烤茶:“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杯,在墓里就不怕冷了。另外,段氏墓的北侧有块‘无字石碑’,碑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大理的气候,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防霉剂和几卷无酸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湿度计;林浩网购了几把塑料铲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银质经幢的时候不会刮伤幢身;老烟枪则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