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5章 尸易无限(100)(3 / 8)
的植物纤维。”
在秘鲁国家博物馆的实验室里,吴贤看到了那具人类骸骨和石器。石器上的“三角星芒”符号与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号完全一致,骸骨的衣物残片中,确实检测出了小米和大麻的纤维——这两种植物都是中国黄河流域的原生作物,在南美洲本土从未有过自然分布。“通过dNA比对,我们发现这具骸骨的基因序列与中国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类骸骨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了85%,”秘鲁博物馆的遗传学家说,“这说明,这具骸骨的主人很可能来自中国黄河流域,是古代跨洋迁徙的一员。”
团队在秘鲁进行了一个月的研究,将骸骨、石器与全球各地遗址的文物进行全面对比,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全球早期文明跨洋迁徙与交流的dNA证据》。报告指出,约1.1万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通过全球航行航线,迁徙到全球各地,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合,传播了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和天文历法知识,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网络。
这份报告发表后,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起源和文明发展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全球早期文明的保护和研究,纷纷加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的保护行列。吴贤团队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在全球早期文明研究和保护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领奖台上,吴贤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官员,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刚开始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时的初心,想起了与“圣蛇会”的一次次斗争,想起了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的身影,想起了那些跨越数千年的文物和符号——正是这些共同的努力和坚守,才让古代人类的文明交流故事得以重见天日,才让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以守护。
领奖仪式结束后,吴贤收到了苏湄发来的消息:“国内考古部门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一处距今约1.2万年的岩画遗址,岩画中刻有‘三角星芒’符号和船只图案,怀疑与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有关。”吴贤立刻回复:“我们马上回国,前往阿里地区!”
坐在前往西藏的飞机上,吴贤翻开了印第安纳·琼斯的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了一段话:“文明的交流没有尽头,探索的脚步也不会停止。只要我们心怀敬畏,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发现更多人类文明的奇迹,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飞机穿过云层,向着西藏阿里地区飞去。吴贤望着窗外的雪山,心中充满了期待——阿里岩画遗址中,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故事,又会增添怎样新的篇章?他知道,前方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探索,还有更多的文物需要守护,但只要团队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在这条充满挑战和惊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西藏阿里地区的海拔超过4500米,稀薄的空气让刚下飞机的吴贤忍不住咳嗽了几声。远处的冈仁波齐峰在蓝天白云下露出雪白的峰顶,岩画遗址就位于峰脚下的一处岩壁上。当地考古队队长扎西穿着藏蓝色冲锋衣,早早在机场等候,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岩画是牧民转山时发现的,上面的图案很奇怪,既不像藏族传统岩画,也不像周边其他文明的风格,你们看了肯定会感兴趣。”
驱车前往遗址的路上,扎西向吴贤团队介绍:“阿里地区在古代是象雄文明的核心区域,象雄文明距今约3000-4000年,但这次发现的岩画,经初步碳十四检测,年代至少在1.2万年前,比象雄文明早了近万年,很可能是目前西藏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痕迹。”苏湄翻开平板电脑里的岩画照片,画面中,几艘带有风帆的船只在波浪状线条上航行,船旁刻着“三角星芒”符号,与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号完全一致:“这绝对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的遗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