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5章 尸易无限(100)(2 / 8)

加入书签

地遗址的符号比对后,确认这些符号记录了古代人类对大西洋洋流、季风和星象的观测结果,其中一段符号还提到“从东方海岸出发,经此海域,往西方大陆”——进一步证实了古代人类跨大西洋航行的事实。

“大西洋海底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全球早期文明交流路线图的最后一块空白!”吴贤在科考船的会议室里,将所有遗址的位置标注在世界地图上,“从黄河流域出发,向东到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向西到印度洋、红海和非洲,向北到北极,向南到南极,再跨过大西洋连接美洲和非洲,古代人类真的完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

就在团队准备将深海探测数据整理发表时,苏湄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下机器人拍摄的石柱符号中,有一组符号与其他遗址的符号不同,呈现出“三角星芒”形状,而且在陶瓷碎片的内侧,也刻有相同的符号。“这组符号在之前的遗址中从未出现过,可能代表着特殊的含义。”苏湄将符号放大,投影在屏幕上,“你们看,符号的三个角分别指向东、南、西三个方向,中间的星芒正好对应北极星的位置,会不会是古代人类的‘全球定位符号’?”

为了解读这组特殊符号,团队联系了全球各地的符号学专家,组织了一场线上研讨会。经过三天的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组“三角星芒”符号是古代人类的“全球导航标记”,记录了从黄河流域到全球各地的航线坐标,通过星象、洋流和季风的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导航系统。“这比现代GpS导航系统早了1.1万年!”一位来自英国的符号学专家惊叹道,“古代人类的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大西洋海底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全球考古界再次掀起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其列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并将遗址群的数量增加到13处。同时,“全球早期文明深海保护计划”正式启动,由吴贤团队牵头,联合全球20多个国家的深海装备研发机构,研发专门用于深海遗址保护的技术和设备,防止遗址被深海生物侵蚀或人类活动破坏。

三个月后,吴贤团队返回国内,在郑州举办了“全球早期文明深海遗址特展”。展览现场,通过3d投影技术,将大西洋海底建筑群和船骸的影像还原在观众眼前,观众仿佛置身于1200米深的海底,近距离感受古代文明的奇迹。特展还首次公开了“三角星芒”符号的解读过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特展期间,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南美洲秘鲁的邮件,发件人是秘鲁考古学家卡洛斯——正是之前邀请团队研究明代船骸的那位专家。邮件中,卡洛斯写道:“我们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一处冰川中,发现了一具距今约1.1万年的人类骸骨,骸骨旁边摆放着一件刻有‘三角星芒’符号的石器,而且骸骨的dNA序列与中国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的dNA有高度相似性。”

“这是证明古代人类跨洋迁徙的直接证据!”吴贤立刻召集团队,“我们需要前往秘鲁,对骸骨和石器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验证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历史。”团队很快收拾好行李,再次踏上征程。当飞机飞越太平洋时,吴贤望着窗外的云海,想起了父亲留下的考古笔记,想起了印第安纳·琼斯的探索精神,想起了这些年走过的每一处遗址——南极的冰盖、撒哈拉的沙漠、太平洋的岛屿、大西洋的深海……每一处遗址都像一颗珍珠,被古代人类的交流航线串联成一条璀璨的项链,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飞机降落在秘鲁利马机场,卡洛斯早已在机场等候。“骸骨和石器被保存在秘鲁国家博物馆的恒温实验室里,”卡洛斯一边开车前往博物馆,一边向吴贤介绍,“骸骨的保存状况非常好,冰川的低温环境阻止了细菌的分解,我们还在骸骨的衣物残片中发现了中国黄河流域特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