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5章 尸易无限(100)(4 / 8)

加入书签

抵达岩画遗址时,夕阳正斜照在岩壁上,让岩画的图案显得格外清晰。岩壁长约50米,高10米,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案:除了船只和“三角星芒”符号,还有人手持农具耕种的场景,地里生长的作物形态与中国黄河流域的小米极为相似;另有一组图案描绘了人们用青铜工具打造器物的过程,工具的造型与仰韶文化的青铜刀、青铜斧如出一辙。

吴贤蹲下身,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岩画表面的浮尘,发现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刻着几行细小的符号。他立刻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符号竟是用“会意”方式组合而成——“太阳”符号下方加“船”符号,再配“人”符号,与郑州古城甲骨片上“先民乘船远航”的记载完全对应。“这些符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文明叙事符号!”吴贤激动地说,“它们不仅记录了航行,还记录了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传播,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活档案’。”

玛丽安则注意到岩画中船只的细节:船帆上画着的“水纹”符号,与北极兽皮地图上标注的印度洋洋流符号一致;船底的结构采用了“双层底板”设计,这种设计在印度洋沉船和大西洋海底船骸中都曾出现,是古代人类为应对远洋航行中的巨浪而发明的技术。“这说明,古代人类在全球航行中,不断改进造船技术,而阿里地区很可能是他们在亚洲内陆的一个重要补给点或技术传播站。”

团队在遗址周围搭建了临时保护棚,开始对岩画进行系统的数字化扫描和符号拓印。扎西带来的当地牧民告诉吴贤:“祖辈流传下来一个传说,说冈仁波齐峰脚下曾有‘来自东方的智者’,教会人们种地、造船,还留下了‘指引方向的星星记号’,原来传说里的‘星星记号’就是这些符号!”

就在团队准备深入研究岩画时,苏湄在遗址附近的一处河谷中发现了几处石器加工点,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石核、石片和半成品石器。经检测,这些石器的制作工艺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艺”完全相同,石器表面还残留着加工彩陶时使用的矿物颜料痕迹。“这进一步证明,1.2万年前,有来自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他们不仅留下了岩画,还传播了石器制作和彩陶技术。”

团队将岩画扫描数据和石器样本带回郑州全球早期文明研究中心,与全球各地遗址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阿里岩画中的“三角星芒”符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版本——符号的三个角分别标注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洋流方向,中间的星芒则详细记录了北极星、南极星和猎户座的位置,相当于一份“全球导航总图谱”。“古代人类通过这份图谱,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航向,这也是他们能完成跨洋航行的关键。”苏湄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研究中心很快举办了“西藏阿里早期文明岩画国际研讨会”,邀请全球50多个国家的考古专家参会。会上,吴贤团队展示的岩画数据和研究成果,让所有专家惊叹不已。印度考古专家拉吉夫说:“我们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也发现过类似符号,但一直无法解读,现在终于知道,这些符号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通用‘语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代表则表示,将资助吴贤团队在阿里地区开展进一步发掘,寻找更多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

研讨会结束后,团队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对月球表面的遥感探测中,发现月球背面的一处环形山边缘,存在疑似人工建筑的痕迹,其形态与地球上的早期文明遗址有相似之处。“月球上的人工建筑?这太不可思议了!”周明远拿着航天局发来的探测报告,语气中充满了震惊,“难道古代人类不仅完成了全球航行,还能抵达月球?”

吴贤看着报告中的月球影像图,环形山边缘的线条确实呈现出规则的几何形状,与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