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5章 尸易无限(100)(1 / 8)

加入书签

大西洋的波涛比印度洋更为汹涌,科考船在浪尖上起伏,甲板上的风向标被海风刮得不停旋转。吴贤扶着船舷,看着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手里紧紧攥着大西洋海底遗址的探测报告。报告显示,水下建筑群位于大西洋中脊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边缘,深度约1200米,远超之前所有的水下考古深度。“1200米的深海,压力相当于120个大气压,普通潜水设备根本无法承受。”周明远站在一旁,指着屏幕上的深海探测数据,“我们需要调用载人深潜器,还要定制能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水下机器人——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温度可能超过40摄氏度,普通设备的电路会被烧毁。”

苏湄已经联系了国内的深海装备研发中心,对方传来消息,新一代载人深潜器“深海探索者号”已完成调试,可搭载3人下潜至1500米深海,同时配备的耐高温水下机器人也能同步作业。“研发中心还说,他们会派技术团队随船协助,确保设备在海底火山环境下正常运行。”苏湄将设备参数表递给吴贤,“深潜器的舱内空间有限,我们只能挑选3人下潜,其他人在科考船上负责数据接收和远程操控。”

经过团队商议,最终确定由吴贤、周明远和深海装备工程师李工乘坐“深海探索者号”下潜,玛丽安则在科考船上统筹指挥,苏湄负责接收和分析深潜器传回的文物数据。三天后,“深海探索者号”运抵科考船,被缓缓吊装至甲板上。深潜器呈银白色圆柱形,长8米,直径3米,舱体由钛合金打造,能抵御深海的巨大压力。

下潜当天,海面难得平静。吴贤、周明远和李工穿着特制的抗压潜水服,钻进狭窄的舱内。随着舱门缓缓关闭,深潜器开始向深海下潜。舱内的显示屏上,深度数值不断跳动,周围的海水从湛蓝逐渐变成深蓝,最后陷入一片漆黑——只有深潜器的探照灯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范围。

当下潜至1200米时,深潜器终于抵达海底。探照灯的光线扫过海底,一座由黑色岩石建造的环形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建筑群的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10米的石柱,石柱表面刻满了螺旋状的符号,与北极兽皮地图上的“洋流纹”符号完全一致。“这是古代人类记录洋流的符号!”吴贤激动地说,“他们竟然能在深海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还能精准记录洋流,太不可思议了。”

周明远操控深潜器靠近石柱,同时释放出耐高温水下机器人。机器人的机械臂小心翼翼地触碰石柱,采集表面的岩石样本,另一只机械臂则用高清相机拍摄符号细节。就在这时,机器人的探照灯扫过建筑群的一侧,发现了一艘半埋在火山灰中的船骸——船骸的木质结构虽已碳化,但仍能看出与印度洋沉船相似的“搭接式”龙骨,船仓内散落着几件陶瓷碎片,碎片上的“太阳纹”符号在探照灯下清晰可见。

“立刻采集陶瓷碎片样本!”吴贤命令道。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伸入船骸,将一块完整的彩陶碎片取出,放入样本舱。深潜器的传感器同时对船骸周围的火山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火山灰的形成年代距今约1.1万年,与船骸和建筑群的年代基本一致。“这说明,这座水下建筑群和船骸,很可能是在一次海底火山喷发中被掩埋的。”李工分析道,“火山灰起到了保护作用,才让这些遗迹保存了数千年。”

深潜器在海底停留了6个小时,采集了大量岩石样本、陶瓷碎片和符号拓印数据。当深潜器返回科考船时,舱内的三人早已疲惫不堪,但眼神中满是兴奋。玛丽安和苏湄立刻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成分分析和年代测定。

初步检测结果显示,水下建筑群的岩石来自附近的海底火山,是人工开采后建造的;陶瓷碎片的成分与中国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完全相同,胎土中还检测出了黄河流域特有的矿物成分;符号拓印数据与全球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