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1章 尸易无限(96)(5 / 8)
,将分离的颜料层重新黏结;最后,他们用无纺布覆盖在壁画表面,并用重物轻轻按压,确保颜料层与地仗层紧密结合。
修复过程中,吴贤发现墓室东壁的“宴饮图”壁画保存最为完整,画面中描绘了唐代贵族宴饮的场景,人物的衣着、神态、器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人物身上的唐代服饰,色彩鲜艳,细节丰富,为研究唐代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这幅‘宴饮图’是目前洛阳出土的唐代壁画中最完整、最精美的一幅,我们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让它能够长期保存。”吴贤叮嘱道。
经过一个月的现场保护,洛阳唐代古墓的壁画全部脱离危险。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珍贵的壁画,国内文物局决定在洛阳博物馆举办“唐代古墓壁画特展”,吴贤团队负责壁画的搬迁和展陈设计工作。
在壁画搬迁过程中,团队采用了“整体切割”技术——将壁画连同背后的地仗层一起切割成小块,用特制的钢架固定,再小心翼翼地搬运到博物馆。展陈设计时,他们根据壁画的内容和风格,还原了唐代古墓的墓室结构,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唐代贵族的墓室中,直观感受唐代壁画的魅力。
特展开幕当天,吸引了众多文物爱好者和学者前来参观。在“宴饮图”壁画前,吴贤向观众介绍:“这幅壁画不仅展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还反映了唐代的绘画技术和审美风格。壁画中的人物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绘画手法,人物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合理,代表了唐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观众们听得入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不少人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对唐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览期间,吴贤收到了来自“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邀请,前往希腊雅典参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论坛上,吴贤分享了中国在文物修复、考古发掘、流失文物追索等方面的经验,展示了中埃合作修复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洛阳唐代壁画保护等案例,引起了各国代表的广泛关注。
论坛结束后,吴贤团队受邀参观了雅典卫城。在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遗址前,希腊考古专家对吴贤说:“帕特农神庙的部分石雕因长期风化和酸雨侵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坏,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修复技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参与修复工作?”吴贤立刻表示:“我们非常愿意参与帕特农神庙的修复工作,这是中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好机会,我们可以分享中国在石质文物修复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希腊文物部门随即与中国文物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约定由吴贤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开展帕特农神庙石雕的修复工作。吴贤说:“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洛阳唐代古墓壁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同文明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共同守护。未来,我们希望能与更多国家开展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从希腊返回北京后,吴贤团队开始筹备帕特农神庙石雕修复的前期工作。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帕特农神庙历史资料和石雕修复文献,与希腊考古专家多次召开视频会议,讨论修复方案。苏湄负责整理石质文物修复的技术参数,周明远则联系国内的科研机构,研发适合帕特农神庙石雕的修复材料。
帕特农神庙石雕修复方案的最终稿敲定那天,北京正飘着初春的细雨。吴贤将方案打印出来,逐页核对——从石灰岩材质的风化程度分析,到纳米硅溶胶与微晶石材料的配比参数,再到象形文字残片的拼接模拟图,每一项细节都经过了中希两国专家的反复论证。苏湄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希腊的快递:“雅典卫城博物馆寄来的石雕样本,还有他们最新拍摄的帕特农神庙东三角楣残片高清照片。”
吴贤接过样本,是一块巴掌大的石灰岩碎片,表面布满了因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