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1章 尸易无限(96)(6 / 8)

加入书签

雨侵蚀形成的蜂窝状孔隙,边缘还残留着半道古希腊神话人物的衣纹雕刻。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孔隙深处还嵌着细小的污染物颗粒:“这些污染物不清理干净,后续的加固材料就无法有效渗透。我们得调整方案,在加固前增加超声波清洗和激光除污的步骤。”

团队立刻投入到技术调整中。周明远联系国内的激光设备厂商,定制适合石灰岩文物的低功率激光清洗仪;苏湄则带领实验室人员,对石雕样本进行超声波清洗试验,测试不同频率和时长对石质的影响。经过一周的反复测试,终于确定了最佳的清洗参数——用40khz的超声波清洗15分钟,再用1064n波长的激光扫描除污,既能彻底清除污染物,又不会对石雕表面造成损伤。

两个月后,吴贤带领修复团队抵达雅典。雅典卫城博物馆的修复室里,帕特农神庙东三角楣的残片已整齐排列在工作台上,残片上雕刻着宙斯、赫拉等奥林匹斯众神的形象,虽历经两千多年,仍能看出当年雕刻工艺的精湛。希腊考古专家伊娃指着一块残片说:“这是‘命运三女神’雕像的手臂残片,你看,衣纹的褶皱雕刻得多么细腻,仿佛能感受到布料的柔软。可惜的是,残片的断裂处已经出现了细微的裂纹,再不加紧修复,很可能会彻底碎裂。”

吴贤蹲下身,用检测仪测量残片的裂纹宽度:“裂纹最宽处有0.3毫米,需要先用环氧树脂进行灌注加固,再用碳纤维布进行贴覆补强。”他一边说,一边示范操作——将环氧树脂与石灰岩粉末按比例混合,调成与残片颜色相近的糊状,用细针管缓慢注入裂纹,再用镊子将裁剪好的碳纤维布轻轻贴在断裂处,用热风枪低温烘干。整个过程需要极度耐心,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残片的原始形态。

修复工作进行到第十天,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块雕刻着“海神波塞冬”的残片,表面的彩绘痕迹因长期氧化几乎完全消失,无法确定原始色彩。吴贤想起此前在敦煌修复唐代壁画时用到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立刻提议:“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残片表面的颜料成分,说不定能还原出原始色彩。”

检测结果令人惊喜——残片表面残留着微量的朱砂、石青和雌黄颜料,这三种颜料在古希腊文物中较为罕见,很可能是当年工匠从东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朱砂来自中国,石青产自阿富汗,雌黄则多见于波斯地区。”吴贤拿着检测报告对伊娃说,“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东西方就已经存在颜料贸易,帕特农神庙的雕刻不仅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根据检测结果,团队用相同成分的天然颜料,对“海神波塞冬”残片的彩绘进行了小心翼翼的补绘。补绘时,吴贤特意控制颜料的浓度,让补绘的部分比原始彩绘略浅,既还原了雕像的原本面貌,又能与原始部分区分开,遵循了文物修复“可识别性”的原则。当伊娃看到补绘后的残片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太神奇了,就像看到了两千年前的‘海神’重新睁开了眼睛!”

修复工作持续了半年,东三角楣的三十余块残片全部完成加固和修复。在雅典卫城博物馆举办的“帕特农神庙石雕修复成果展”上,修复后的残片首次公开展出。希腊文化部长在开幕式上说:“中国团队的修复技术和严谨态度,为帕特农神庙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合作不仅修复了文物,更搭建了中希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展览期间,吴贤接到了国内文物局的电话,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的部分文书出现了霉变,情况比较紧急,需要你尽快回国支援。”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的重要洞窟,里面保存着大量唐代至宋代的文书和经卷,一旦霉变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吴贤立刻结束在希腊的工作,赶回敦煌。走进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