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8章 尸易无限(93)(4 / 9)

加入书签

回,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飞机穿越澳大利亚上空的云层时,吴贤指尖反复摩挲着手机里掐丝珐琅鼎的资料照片。清代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以铜为胎,用细铜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填入珐琅釉料,经多次烧制、打磨而成,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珍贵工艺。而这件圆明园流失的掐丝珐琅鼎,据记载为乾隆年间造办处监制,鼎身以宝蓝色珐琅为地,掐丝勾勒出缠枝莲纹,顶部装饰鎏金瑞兽,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当年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内陈设,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海外。

“悉尼的私人拍卖会定在三天后,主办方对外宣称是‘欧洲私人藏家旧藏专场’,但根据线报,这件掐丝珐琅鼎会作为压轴拍品出现。”周明远将打印好的拍卖目录递给吴贤,“‘暗影会’最后一名核心成员叫陈锦,他这次是以‘藏家代表’的身份参与拍卖,想在拍卖会上完成交易,将文物合法化转卖。”

苏湄正查阅悉尼当地的文物保护法规,眉头微蹙:“澳大利亚对文物进出口的监管相对宽松,尤其是私人拍卖,只要卖家能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就能顺利成交。我们必须在拍卖前找到证据,证明这件掐丝珐琅鼎是圆明园流失文物,才能申请当地法院查封。”

抵达悉尼后,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已在机场等候,他递给三人一份文件:“我们已联系悉尼大学的东亚艺术研究专家爱丽丝教授,她对圆明园流失文物有深入研究,或许能帮我们鉴定文物并提供学术支持。另外,当地警方也同意协助,但需要我们提供确凿证据。”

当天下午,四人在爱丽丝教授的工作室会面。教授拿出一本泛黄的《圆明园陈设清册》复印件,其中一页明确记载:“正大光明殿内,设掐丝珐琅鼎一座,高三尺二寸,径二尺,蓝釉地,缠枝莲纹,鎏金饰瑞兽,乾隆年制。”她指着资料中的插图:“你们看,插图中的鼎形、纹饰与你们提供的照片完全吻合,这足以证明这件掐丝珐琅鼎是圆明园旧藏。”

“但拍卖会上,陈锦很可能伪造来源证明,声称文物是‘19世纪欧洲传教士合法收购’。”吴贤担忧地说。爱丽丝教授点头:“确实,这种伪造的来源证明在私人拍卖中很常见。不过,清代皇家掐丝珐琅鼎的底部通常会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而且珐琅釉料在历经百年后会形成独特的‘包浆’,仿品很难模仿。我们可以申请在拍卖前对文物进行专业鉴定,只要能确认款识和包浆的真实性,就能揭穿他的谎言。”

次日,周明远以“潜在买家”的身份联系拍卖行,提出要在拍卖前查看掐丝珐琅鼎的实物。拍卖行起初拒绝,但在大使馆和当地警方的介入下,最终同意安排鉴定。当天下午,吴贤、苏湄和爱丽丝教授来到拍卖行的库房,陈锦果然也在场,他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丝毫不像走私团伙的核心成员。

“这位是来自中国的文物鉴定专家,想确认文物的年代和工艺。”周明远介绍道。陈锦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但还是故作镇定地说:“当然可以,不过我这件文物来源清晰,是欧洲老牌藏家的旧藏,绝对合法。”

吴贤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掐丝珐琅鼎。鼎身的宝蓝色珐琅釉温润厚重,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是清代珐琅釉料历经百年氧化形成的“包浆”,现代仿品的釉面则过于光亮刺眼。他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底部的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个篆书字笔画工整,间距均匀,符合乾隆年间造办处的款识风格,而且款识周围的铜胎有轻微的氧化痕迹,绝非现代伪造。

“这件掐丝珐琅鼎确实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皇家器物,而且从工艺特征来看,是造办处监制的精品。”吴贤故意停顿了一下,“不过,鼎身内侧有一处细微的磕碰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