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8章 尸易无限(93)(5 / 9)

加入书签

迹,根据《圆明园陈设清册》的记载,圆明园的那座掐丝珐琅鼎在1858年的一次陈设调整中被磕碰,位置和痕迹完全吻合。”

陈锦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强装镇定:“这只是巧合,不能仅凭一个磕碰痕迹就断定是圆明园流失文物。”爱丽丝教授立刻拿出《圆明园陈设清册》和当时的修缮记录:“这不是巧合,修缮记录中详细记载了磕碰的位置、程度,甚至包括修复工匠的名字,这些都能和这件鼎的特征对应。另外,我们还查到,1860年英法联军撤离北京时,有一名英国军官曾在日记中提到‘从正大光明殿带走一座蓝釉掐丝珐琅鼎’,日记现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我们已经拿到了复印件。”

铁证面前,陈锦再也无法辩驳。当地警方当场出示逮捕令,将陈锦抓获。拍卖行也同意暂停拍卖,并将掐丝珐琅鼎移交当地文物部门保管,等待办理归还手续。走出拍卖行时,爱丽丝教授感慨地说:“这些流失的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能帮它们回到祖国,我很荣幸。”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和团队协助当地文物部门办理文物归还的相关手续。期间,他们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内文物局通过国际合作,成功从英国追回了一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压手杯是明代永乐年间的经典器型,杯身小巧,胎质轻薄,握在手中恰好贴合掌心,因此得名。这件压手杯的杯心绘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周围环绕缠枝莲纹,青花发色浓艳,是永乐青花中的珍品。

“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存世量极少,目前国内仅存三件,这件能追回,对研究明代官窑瓷的发展意义重大。”吴贤在视频会议中对国内的同事说。张教授笑着回应:“等你们把掐丝珐琅鼎和压手杯都带回来,我们就举办一场‘明清皇家文物特展’,让公众好好欣赏这些国宝的魅力。”

一周后,掐丝珐琅鼎和永乐青花压手杯顺利登上回国的航班。飞机上,吴贤看着两件珍贵的文物,心中满是感慨。从东南亚的唐代鎏金铜钟,到欧洲的圆明园青花六方瓶,再到澳大利亚的清代掐丝珐琅鼎,这两年来,他们追回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陈锦被抓后,‘暗影会’的核心成员已经全部落网,走私网络也基本被摧毁。”周明远欣慰地说,“不过,还有很多流失海外的文物没有追回,我们的工作还没结束。”苏湄点头:“是啊,比如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书、甲骨文,还有那些被盗掘的古墓文物,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吴贤摸了摸胸前的玉佩,“守正护宝”四个字仿佛有了温度。他知道,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回到北京后,他将两件文物交给文物修复团队,然后投入到“明清皇家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中。

展览开幕当天,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前来助阵,他们带来了馆藏的清代掐丝珐琅器和明代永乐青花,与追回的文物一同展出。展厅里,清代掐丝珐琅鼎与故宫的掐丝珐琅甪端(一种瑞兽形陈设器)并列摆放,两者的工艺、纹饰一脉相承,展现了清代皇家掐丝珐琅工艺的辉煌;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则与故宫的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相邻,让观众能直观对比永乐青花的不同器型和纹饰特点。

吴贤作为展览的讲解员,每天都在展厅里为观众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当讲到掐丝珐琅鼎的流失与回归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眶湿润了:“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圆明园的故事,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从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回家,太不容易了。”吴贤握着老人的手:“是啊,这些文物能回来,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未来,我们还会追回更多的流失文物,让它们都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展览期间,吴贤还收到了来自肯尼亚、墨西哥、法国等国家文物部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