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8章 尸易无限(93)(2 / 9)

加入书签

现了一件疑似汝窑瓷的文物。吴贤和苏湄立刻动身前往上海,与周明远汇合。在海关的监管仓库里,三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是那件汝窑天青釉盘——瓷盘通体天青,釉面温润如玉,“蟹爪纹”自然交错,盘底的“蔡”字款清晰可见,正是宋代汝窑的真品。

“这件汝窑瓷的釉色、开片、款识都符合宋代汝窑的特征,尤其是釉面的‘酥油光’,是现代仿品无法复制的。”吴贤仔细鉴定后说,“所谓‘酥油光’,是汝窑瓷历经千年氧化后,釉面形成的一种温润光泽,像酥油一样细腻,这是判断汝窑瓷真伪的关键依据之一。”

追回汝窑瓷后,三人并没有放松警惕。根据张强的招供,“暗影会”还在策划走私一批元代青花瓷,这批青花瓷来自江西景德镇,准备通过香港转运到海外。景德镇是元代青花瓷的主要产地,当时朝廷在此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和外销瓷,元代青花瓷以“青花发色浓艳、构图饱满”闻名,其中绘有“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题材的青花罐,更是拍卖市场上的天价文物。

“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料主要使用‘苏麻离青’,这种颜料来自波斯,发色浓艳,在釉面下会形成‘铁锈斑’,这是元代青花瓷的典型特征。”吴贤对两人说,“我们必须尽快赶到景德镇,在文物流出前将其截获。”

抵达景德镇后,三人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对市内的古董店、古玩市场进行排查。在一家名为“瓷都古韵”的古董店里,他们发现了几件疑似元代青花瓷的器物。店主李某看到警方,神色慌张,试图将一件青花罐藏起来。吴贤上前阻止,拿起青花罐仔细查看:罐身绘有“缠枝牡丹纹”,青花发色浓艳,釉面下的“铁锈斑”清晰可见,底部无款识——这符合元代民间青花瓷的特征,虽然不是宫廷用瓷,但也是珍贵的元代文物。

“这些青花瓷是从哪里来的?”吴贤问。李某交代,这些文物是从景德镇郊区的一个古墓中盗掘而来,他以低价收购,准备卖给“暗影会”的同伙。警方根据李某的供述,在古墓现场抓获了三名盗墓分子,缴获了多件元代青花瓷,包括一件绘有“青花鱼藻纹”的大盘——这件大盘直径超过40厘米,青花发色纯正,鱼藻纹构图饱满,是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元代青花瓷的器型通常较大,尤其是大盘、大罐,主要用于外销或宫廷陈设。”张教授后来在鉴定时说,“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盘,胎质厚重,釉面白中泛青,符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胎釉特征,而且鱼藻纹的绘制手法流畅,青花晕散自然,是典型的元代中期作品。”

追回元代青花瓷后,吴贤和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根据“暗影会”成员的招供,他们还在云南、四川等地寻找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唐代南诏国曾与唐朝交往密切,其文物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代表性器物有“南诏铁柱”“青瓷双耳罐”等,而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像”更是国宝级文物,目前仅存数件。

“南诏、大理国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唐代至宋代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吴贤对团队说,“我们得尽快赶往云南,防止文物流失。”在云南大理,三人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查到“暗影会”成员正在收购一件大理国时期的“青瓷鸡首壶”。这件鸡首壶造型独特,壶嘴为鸡首形,壶身绘有佛教纹样,是大理国时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

通过蹲守,三人在大理古城的一家客栈内抓获了嫌疑人,缴获了青瓷鸡首壶。吴贤鉴定后说:“这件鸡首壶的胎质呈灰白色,釉面青中泛黄,符合大理国时期青瓷的特征。鸡首造型源自中原地区的汉代鸡首壶,但壶身的佛教纹样又带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