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8章 尸易无限(93)(1 / 9)

加入书签

北京的冬雪落在文物局库房的玻璃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吴贤小心翼翼地将清代外销瓷从防震箱中取出,指尖拂过瓷盘边缘的“广彩”釉色——这种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外销瓷工艺,以红、黄、绿、蓝等明艳色彩为基调,常绘有中西合璧的纹样,既有中国传统的缠枝莲、山水,又融入欧洲贵族喜爱的纹章、宗教题材,是当时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核心商品之一。

“这批外销瓷的‘开光纹’很典型。”张教授拿着放大镜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件青花广彩盘,“你看,盘心用青花勾勒出圆形开光,里面绘着西洋庭院场景,周围环绕着中国传统的如意纹,这种‘内外分绘’的手法,是乾隆时期广彩瓷的标志性特征。”吴贤凑近细看,果然见开光内的西洋人物衣着、建筑风格都带着明显的欧洲巴洛克风格,而盘沿的如意纹则线条流畅,充满东方韵味。

正在这时,周明远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进来,眉头微蹙:“国内海关截获了一批疑似走私文物,其中有几件标注为‘宋代汝窑瓷’,但鉴定后发现是高仿品。更棘手的是,我们收到线报,‘暗影会’残余成员正在利用高仿文物混淆视听,暗中将一件真正的宋代汝窑天青釉盘通过黑市运往欧洲。”

“汝窑瓷?”吴贤心中一震。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汝窑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釉色闻名,存世量不足百件,每件都是国宝级文物。他立刻接过文件,照片上的汝窑盘通体呈淡天青色,釉面布满细密的“蟹爪纹”——这是汝窑瓷的典型特征,但放大后能看出釉色过于均匀,缺乏宋代汝窑自然形成的“窑变”痕迹,显然是现代仿品。

“真正的汝窑瓷,釉料中含有玛瑙成分,烧制时会因温度差异形成深浅不一的釉色,而且‘蟹爪纹’是釉面开片后自然形成的,纹路交错如蟹爪,仿品很难模仿这种自然感。”张教授指着照片,“不过这也说明,走私团伙确实掌握着一件真品,他们想用高仿品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三人立刻召开会议,根据线报锁定了走私路线:真品汝窑盘从河南某地流出,经郑州、上海,再通过国际物流运往欧洲。吴贤提议:“我们分两路行动,我和苏湄去河南追查文物源头,周明远留在上海,紧盯国际物流渠道,一旦发现文物踪迹,立刻实施拦截。”

次日,吴贤和苏湄抵达河南郑州,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很快查到文物源头来自汝州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据村民反映,上个月有几个陌生人在村里收购“老瓷器”,其中一个村民将家传的“瓷盘”以高价卖出,事后才意识到可能是珍贵文物。

“汝州是宋代汝窑的发源地,当地民间可能还藏有未被发现的汝窑瓷。”吴贤对苏湄说,“我们得尽快找到那个卖瓷盘的村民,了解更多线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两人找到村民王老汉。王老汉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瓷盘正是线报中提到的汝窑天青釉盘,盘底还有一个细小的“蔡”字款——这是宋代汝窑为宫廷烧制的标志性款识之一,通常用于供奉皇室的器物。

“他们说这是‘普通老瓷盘’,给了我五万块钱。”王老汉懊悔地说,“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汝窑瓷的介绍,才知道自己卖的是国宝。”吴贤安慰道:“您别着急,我们一定会把文物追回来。您还记得那些人的长相吗?”王老汉回忆:“带头的是个戴眼镜的男人,说自己是‘古董商’,手机号我还存着。”

苏湄立刻将手机号交给警方,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发现该号码的使用者正在郑州某酒店。两人立刻赶去,在酒店房间内抓获了嫌疑人张强。张强交代,他受“暗影会”成员指使,收购汝窑瓷后,已通过物流将文物运往上海,交给另一名同伙。

与此同时,上海的周明远也传来消息:在一批标注为“陶瓷工艺品”的国际物流包裹中,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