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5章 尸易无限(90)(5 / 9)

加入书签

队发现了张骞相关的黑石,都围了过来,好奇地问:“林老师,张骞是谁?他为什么会来我们这里?”林深拿出地图,给孩子们讲起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张骞从中国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他就像一位使者,带着中国的文化和友谊,与这里的人们交流。”孩子们听得入迷,纷纷拿出画笔,绘制自己心中的张骞和丝绸之路。

离开阿富汗前,林深将那块刻有“汉使张骞至此”的黑石复刻品送给了小学,校长激动地说:“我们要把它放在学校的展览室里,让每个孩子都知道,我们的家乡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见证过伟大的文明交流。”

回到敦煌后,林深投入到了“丝绸之路早期历史研究”项目中。他联合国内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新发现的黑石、汉代文物进行深入研究,还查阅了《史记》《汉书》中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试图还原丝绸之路早期的商贸路线和文明交流场景。经过半年的努力,他们编写了《丝绸之路早期文明图谱》,图谱中详细记录了从汉代到唐代,丝绸之路中段的重要遗址、商队路线和文化交流成果,成为了研究丝绸之路早期历史的权威资料。

这天,林深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邀请,希望他能担任“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们讲授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林深欣然接受,他知道,培养更多年轻的研究人才,是推动丝绸之路研究事业发展的关键。

第一次上课时,林深带了那块刻有“汉使张骞至此”的黑石复刻品,还有儿子在阿富汗拍摄的考古照片。他从黑石的发现讲起,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生动地讲述了丝绸之路早期的文明交流故事。学生们听得入迷,下课铃响了,还有不少学生围着他提问:“林教授,未来我们还能发现更多关于张骞的文物吗?”“黑石文化在其他国家还有遗存吗?”林深笑着回答:“丝绸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只要我们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好奇,就一定能有更多新的发现。”

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林深还与学生们一起开展了“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计划”,鼓励学生们前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他的儿子也参与了这个计划,选择去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城,研究唐代商队的驿站遗址。出发前,儿子对林深说:“爸,我想沿着你和爷爷的脚步,去看看更多的遗址,记录更多的文明故事。”林深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注意安全,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带着敬畏心去保护。”

儿子在撒马尔罕考察期间,经常给林深发来照片和视频:他在古城的驿站遗址中清理陶片,在当地博物馆查阅历史文献,还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学者一起讨论遗址的保护方案。有一次,儿子在视频里兴奋地说:“爸,我发现了一块刻有‘林’字的陶片!和爷爷笔记本里提到的一模一样!”林深看着视频里儿子激动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心中满是欣慰。

就在林深忙着授课和研究时,“丝绸之路遗址气候应急响应网络”传来了好消息——经过一年的运行,网络成功预警了12次极端天气,保护了科斯托比古城、塔克·伊·布斯坦遗址等多处重要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发来感谢信,称这个网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气候适应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天,林深接到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赫迈托夫的电话,邀请他参加科斯托比古城遗址保护站的落成仪式。“林,我们按照你提出的‘生态固沙+科技监测’方案,建立了永久性的保护站,还配备了专业的监测设备和修复工具,”阿赫迈托夫在电话里兴奋地说,“保护站的名字叫‘丝绸之路友谊站’,我们想邀请你亲自来为它揭幕。”

林深立刻安排行程,前往哈萨克斯坦。落成仪式当天,科斯托比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