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1章 尸易无限(66)(2 / 8)
楼兰人不仅在这里定居,还和中原王朝有过交流,甚至使用汉字记录事件!”
我们用撬棍把石碑挖出来,碑身虽然有些残缺,但大部分文字都能辨认。扎西和懂汉隶的专家一起翻译,拼凑出完整的内容:东汉永和三年,精绝和楼兰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共居部落”,中原的官员曾来此视察,还带来了农具和种子,部落的人则向中原王朝进贡玉石和丝织品,双方互通有无,和平相处。
“这就是丝帛上写的‘融入这片土地’!”我看着石碑,突然明白过来,“他们不是消失了,而是和周边的部落、甚至中原王朝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们对聚居地进行了系统发掘,发现了多处房屋、粮仓和祭祀台的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祭祀台的地下,发现了个青铜箱子,里面装着一卷完整的丝帛,上面详细记录了部落融合的过程,还画着部落首领和中原官员会面的场景——首领穿着精绝的服饰,官员穿着汉式的长袍,两人手牵手站在祭祀台前,周围是各族的百姓,手里捧着粮食和玉石,脸上满是笑容。
“这才是最珍贵的文物!”沈会长小心翼翼地把丝帛放进恒温箱,“它证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域和中原就已经血脉相连,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文物局的专家团队也赶到了。他们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初步鉴定,认为这些文物填补了东汉时期西域文明研究的空白,尤其是石碑和丝帛,为研究西域与中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离开尼雅遗址那天,阿力木和牧民们来送我们。他手里拿着个用红柳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晒干的沙枣:“这是我们自己晒的,带着路上吃。以后你们再来,一定要到我家喝奶茶!”
车子驶离保护站,我回头望去,尼雅遗址的残垣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红光。陈默打开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尼雅遗址发掘完成,证实精绝与楼兰后裔在此融合,并与中原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得到印证。”
回到敦煌后,我们立刻投入到文物整理和展览筹备中。这次尼雅遗址出土的文物,被命名为“精绝末章”,将作为“古楼兰与精绝文明特展”的新增展品,向公众开放。林建国从北京赶来,看到石碑的复制品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你爷爷要是能看到这个,肯定会睡不着觉!他一辈子都在说,西域和中原是一家人,现在终于有证据了!”
特展新增展品开放那天,博物馆里挤满了观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石碑复制品前,看了很久,然后对着身边的孙子说:“你看,咱们国家的历史多悠久,多团结,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一家人。”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从罗布泊的石碑,到昆仑山的“文明之门”,再到尼雅遗址的石碑,我们一路走来,不仅找到了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秘密,更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石头和木头,而是有温度的历史见证,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展览结束后,我们收到了文物局的通知——“丝绸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将继续推进,下一步的目标是新疆库车的龟兹遗址,那里可能藏着与楼兰、精绝文明相关的线索。沈会长召集大家开会,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期待。
“龟兹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说不定能找到楼兰和精绝人与龟兹人交流的证据。”陈默打开地图,指着库车的位置,“而且据史料记载,龟兹的佛教艺术很发达,说不定会有融合了楼兰和精绝元素的壁画。”
扎西拿出一本破旧的古籍,是他从楼兰村落的老人口中整理出来的:“里面提到过‘龟兹佛洞,藏有精绝经卷’,说不定我们能在那里找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