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1章 尸易无限(66)(1 / 8)
和田的风带着沙砾的温度,吹在脸上有些发烫。我们的车队停在一处名为“尼雅遗址”的保护站外,站长老马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铜烟壶:“你们可算来了!前几天牧民在遗址东边的沙丘下,挖出块刻着鸟纹的木板,我一看就知道不简单,赶紧给你们留着了。”
跟着老马走进保护站,他从铁柜里取出块巴掌大的木板——上面的“神鸟图腾”和精绝古城胡杨树上的刻痕一模一样,木板边缘还留着绳索的勒痕,像是从某个器物上脱落下来的。扎西捧着木板,指尖抚过纹路,突然说:“这是精绝人的‘引路牌’,老人们说,这种牌子会指引族人找到聚居地的入口。”
我掏出丝帛复制品,对照着上面的迁徙路线图——尼雅遗址正好在路线的终点附近,标注着“精绝末地”四个字。陈默打开无人机,朝着遗址东边飞去,屏幕上很快传来画面:沙丘之间隐约能看到夯土的痕迹,还有几处露出地面的木质构件,像是房屋的残骸。
“明天一早就去探探。”沈会长收起地图,“老马,麻烦你找几个熟悉地形的牧民,咱们得避开流沙区。”
第二天清晨,我们跟着两位牧民朝着遗址东边出发。刚走出保护站不远,脚下的沙子就变得松软起来,牧民阿力木拄着羊鞭,在前面探路:“这片沙丘着远处一道低矮的土梁,“跟着那道梁走,
走了约莫两个小时,土梁尽头突然出现一片低矮的房屋遗迹——墙体是用红柳和夯土砌成的,有的还保留着半米高的残垣,地面上散落着破碎的陶片和纺轮。陈默蹲下身,捡起块陶片,上面的纹路和精绝古城地宫里的陶器一模一样:“这里就是精绝人的最后聚居地!”
我们沿着残垣慢慢搜索,在一处较大的房屋遗迹里,发现了个隐蔽的地窖。地窖口被厚厚的沙土覆盖,队员们用铲子小心清理,很快露出个方形的入口,里面黑漆漆的,隐约能闻到潮湿的土腥味。
“我先下去看看。”陈默系上绳索,举着探照灯往下爬。不过片刻,他的声音从
跟着爬进地窖,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地窖的四壁摆着整齐的木箱,每个箱子上都刻着编号,从“精绝1000”到“精绝1200”,正好和昆仑山“文明档案馆”的青铜盒子编号衔接上。沈会长打开最外面的箱子,里面叠放着精美的丝织品,上面绣着“精绝王庭”四个字,颜色依旧鲜亮,像是刚织好不久。
“这些丝织品能保存这么完好,多亏了沙漠的干燥气候。”文物修复师李姐激动地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块丝帕,“你看这针法,比中原的蜀锦还要精细,上面的图案是精绝人生活的场景——有放牧的,有织布的,还有祭祀的。”
我们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把地窖里的木箱全部搬出来。除了丝织品,里面还有大量的木简、陶罐和青铜工具,木简上的文字清晰可辨,记录着精绝人最后的生活:他们在这里开垦农田,种植小麦和粟米,还用雪山融水修建了简易的灌溉渠道,甚至和周边的部落进行贸易,交换牛羊和铁器。
“原来他们最后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我翻着木简,上面有一段记录让我心头一暖——“春播时,楼兰来的族人帮我们翻地;冬寒时,我们给邻部送去过冬的粮食。”扎西凑过来,翻译着木简上的文字:“这里写着,他们和楼兰的后裔、还有周边的部落融合在了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劳作。”
就在我们整理木简时,阿力木突然在远处大喊:“你们快来看!这里有个石碑!”我们跑过去,只见沙丘下露出半截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左侧是精绝文,右侧是楼兰文,中间还夹杂着几个汉隶字——“永和三年,共守此地”。
“永和三年是东汉时期!”沈会长激动地说,“这说明精绝人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