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1章 尸易无限(66)(3 / 8)
更多关于两个文明的文献。”
我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尼雅遗址发掘完成,证实精绝与楼兰后裔的融合。下一站,新疆库车龟兹遗址,继续探寻丝绸之路的文明脉络。”
收拾好行李,我们再次踏上征程。越野车驶离敦煌,朝着新疆库车的方向前进。车窗外,戈壁滩一望无际,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揭开更多的历史真相,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更多的角落。
车子在戈壁上飞驰,风从车窗缝隙里钻进来,带着远方的气息。我握着爷爷留下的玉佩,心里充满了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越野车驶入库车境内时,窗外的风光彻底变了模样。不再是敦煌戈壁的苍茫,也不是和田绿洲的温润,而是连绵起伏的丹霞地貌,红色的山体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被烈火焚烧过的城墙。老周握着方向盘,忍不住感叹:“这地方看着就像藏着故事,难怪能孕育出龟兹这样的文明。”
我们在库车博物馆门口停下,馆长艾力早已等候在那里。他是个五十多岁的维吾尔族男人,汉语说得很流利,手里还拿着一本泛黄的古籍:“你们要找的龟兹佛洞,当地人叫‘千佛洞’,就在北边的克孜尔石窟附近。这本古籍里记载,石窟深处有个‘藏经洞’,里面藏着不少西域古国的文献,说不定有你们要找的楼兰和精绝的线索。”
跟着艾力走进博物馆,他给我们展示了几件馆藏的龟兹文物——一尊彩绘泥塑佛像,衣纹上的图案竟有精绝“神鸟纹”的影子;一块残破的丝帛,上面的文字同时出现了楼兰文和龟兹文。“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就和楼兰、精绝有贸易往来,甚至还有文化融合。”艾力指着丝帛,“你们看,这上面的文字,是用楼兰文记录龟兹的佛教故事,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多频繁。”
第二天一早,我们跟着艾力和两位石窟保护员,朝着克孜尔石窟出发。车子在丹霞地貌间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远处崖壁上的洞窟——密密麻麻的洞窟嵌在红色的山体里,像是蜜蜂的巢穴,有的洞窟门口还保留着木质的栈道遗迹,在风中微微摇晃。
“前面就是千佛洞了。”保护员阿不都指着最深处的一个洞窟,“那个洞窟最隐蔽,很少有人进去,古籍里说的‘藏经洞’,可能就是那里。”
我们沿着残破的栈道,小心翼翼地走进洞窟。洞窟里黑漆漆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墙壁上的壁画大多已经褪色,但仍能看出精美的图案——有的画着佛教故事,有的画着西域各国的使者,其中一幅壁画上,竟有个穿着楼兰服饰的人,正和龟兹僧人交谈,手里还捧着一卷丝帛。
“你们看这里!”陈默举着探照灯,照向洞窟的角落。那里有个隐蔽的洞口,被厚厚的灰尘和碎石掩盖着,只露出一条缝隙。队员们用铲子小心清理,很快露出个半米宽的洞口,里面传来微弱的气流声。
“我先下去。”陈默系上绳索,带着探照灯和相机,慢慢钻进洞口。过了约莫十分钟,他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快下来!这里真的是藏经洞!”
跟着爬进洞口,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洞窟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四壁的木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经卷和木简,有的经卷还用丝绸包裹着,虽然有些受潮,但大部分都保存完好。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青铜盒子,上面刻着龟兹的“飞天纹”,旁边还有几具骸骨,看形态像是当年守护经卷的僧人。
“这些经卷太珍贵了!”沈会长激动地说,“赶紧把恒温箱打开,小心地把经卷放进去,别让它们受潮。”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戴上手套,小心翼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