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2 / 8)

加入书签

特意带着队员们来到吴贤的骨灰撒放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他拿出一瓶酒,缓缓倒在地上:“吴先生,我们完成了您的心愿,丸都山城的古墓和壁画都保护好了。您放心,我们会一直守护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

就在小杨和队员们为文物保护工作忙碌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渤海国时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这个发现让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动,因为它不仅填补了渤海国手工业发展的历史空白,还为研究渤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小杨立刻带领队员们进驻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发掘过程中,队员们出土了大量的陶窑、骨器作坊、金属冶炼遗址,还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陶器、骨器、金属器。其中,一件渤海国时期的鎏金铜带銙尤为珍贵,带銙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渤海国金属制造的最高水平。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个手工业作坊遗址,小杨决定在遗址上建立一个遗址博物馆。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还邀请了着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既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又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遗址风貌的博物馆方案。

经过两年的建设,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出土的文物,还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当年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场景。游客们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了渤海国时期,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制作陶器、冶炼金属的过程。

开馆那天,小杨站在博物馆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话:“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这一切,都是吴贤当年所期望的。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年冬天,东北遭遇了罕见的暴雪,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小杨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队员们冒着暴雪赶到遗址。

雪下得很大,能见度不足五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行走,每个人的脸上都结了厚厚的冰霜。他们用铁锹清理石灯塔周围的积雪,用绳索固定灯塔的塔身,还找来专业的地质专家,制定加固方案。

“一定要保住石灯塔!”小杨大喊着,带头爬上灯塔旁边的脚手架。雪花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水,又冻成冰,但他丝毫没有在意。他知道,石灯塔不仅是渤海国遗址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吴贤精神的象征,绝不能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倒下。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石灯塔终于被成功加固。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雪雾照在灯塔上时,小杨和队员们都露出了疲惫的笑容。他们站在雪地里,看着完好无损的石灯塔,心里充满了自豪——他们又一次守护住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也渐渐老了。他的头发开始变白,眼角也出现了皱纹,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他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有时候,他会在博物馆里,给游客们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他的心里就会充满温暖。

有一天,小杨在博物馆里遇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年送给他洛阳铲的那位抗联老战士。老战士已经九十多岁了,由孙子推着轮椅来参观。看到小杨,老战士激动地说:“小杨同志,没想到还能见到你。这些年,辛苦你了,把咱们的文物保护得这么好。”

小杨握住老战士的手,眼眶湿润了:“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要不是吴先生,要不是你们当年的牺牲,我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