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1 / 8)

加入书签

沈阳文物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小杨站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指尖轻轻划过玻璃。展柜里的抄本用特制的恒温恒湿装置保护着,泛黄的纸页上,清代文人的墨迹清晰可见。台下传来一阵掌声,他抬头望去,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当年和吴贤一起战斗过的抗联老战士,有渤海国遗址附近的百姓,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文物保护者。

“今天,我们不仅迎回了《四库全书》抄本,更传承了吴贤先生的精神。”小杨拿起话筒,声音有些哽咽,“吴先生这辈子都在守护文物,他常说,文物是民族的根,只要根在,民族就不会倒下。现在,我们要接过他的接力棒,让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家,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

仪式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拉着小杨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杨同志,这是当年吴先生送给我的洛阳铲,他说这是保护文物的工具。现在我老了,用不上了,交给你,希望你能像吴先生一样,好好保护咱们的宝贝。”

小杨接过洛阳铲,金属的铲头已经有些磨损,但握在手里依旧沉甸甸的。他知道,这把洛阳铲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他郑重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一定会像吴先生一样,用生命守护文物。”

接下来的几年里,小杨带领东北文物保护队,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追索和保护工作。他们与国外的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积极沟通,通过外交谈判、民间捐赠等多种方式,陆续迎回了二十多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唐代的唐三彩骆驼俑——这件文物当年被日军从西安抢走,辗转流落至美国,最终在一位华侨的帮助下,无偿捐赠给了中国。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小杨还在东北各地开展了“文物进校园”“文物进社区”活动。他带着修复好的文物残片,走进学校,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社区,教老百姓识别文物、保护文物。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个小男孩拿着一块捡来的陶片问小杨:“叔叔,这是不是文物呀?能不能保护它?”小杨看着男孩认真的眼神,心里一阵温暖——吴先生当年的期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这年秋天,东北文物保护队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对丸都山城的高句丽古墓群进行全面普查和修复。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的重要都城遗址,里面保存着大量的壁画和墓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争的破坏,很多古墓已经出现了坍塌、渗水等问题,急需修复。

小杨带领队员们进驻丸都山城,开始了艰苦的普查工作。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设备穿梭在山林里,仔细勘察每一座古墓的情况。遇到陡峭的山坡,他们就手脚并用地爬上去;遇到狭窄的墓道,他们就弯腰钻进去,用手电筒照亮墓壁上的壁画。

普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冲刷着山体,不少古墓的墓道出现了积水。小杨担心雨水会损坏壁画,带领队员们冒雨加固墓道。他们用防水布覆盖墓口,用沙袋堵住渗水的缝隙,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吴先生当年在雪地里保护遗址,咱们这点苦算什么?”小杨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对队员们说,“这些壁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们就算拼了命,也要保护好它们。”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普查工作终于完成。队员们共勘察了三十多座古墓,发现了十多处新的壁画遗迹,还出土了一批高句丽时期的陶俑、青铜器等文物。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更加艰巨,小杨邀请了全国着名的文物修复专家,一起制定修复方案。他们采用传统的修复工艺,结合现代科技,一点点清理壁画上的污垢,修复壁画的裂痕,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壁画重新焕发出光彩。

修复工作完成那天,小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