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集 军阀混战(6 / 9)

加入书签

p>周德威侦知梁军计划,便屡遣轻骑四出,截断敌军粮运。

李思安为保粮运,又从东南山口修筑甬道,直通夹寨。

周德威见李思安不惮烦琐,繁复筑营,则与众将昼夜轮番攻击,灵活机动至极。

如此攻守三月有余,终使后梁军疲于奔命自救,只得闭垒自固。

十一月,李克用为防梁军再遣兵增援,便令李存璋率军驰攻晋州,继遣别军袭击洺州,以牵制汴州,策应周德威。

李克用不愧是沙场老将,果然是料敌机先,快人一步。

十二月十九日,朱全忠果遣河中及陕州兵救援晋州,以致再无余力增援潞州。

至此大局部署已定,单等全线反击,与梁军进行决战。

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李克用虽有匡复天下之志,奈何天不假寿。

西元九零八年,天佑五年正月。

李克用病亡,终年五十三岁。

晋国文武群臣大悲,遂拥立世子李存勖继晋王大位,将老王李克用葬于雁门。

李存勖为防内乱,遣使驰令周德威等退军乱柳,卫护国都晋阳,不可妄动。

当时后梁军久攻潞州不下,士卒疲惫,将校逃亡者数以万计。

朱全忠闻报晋王李克用病故,晋军已退,犹自怀疑是其诈死诱兵之计,欲召潞州军还师汴州。

三月初十,朱全忠抵爱泽州,遣使至潞州大营,与诸将商议进退之计。

诸将皆已厌战,纷纷建议退兵。

惟李思安不肯,力排众议道:今潞州被困逾年,城内资用无补。

援兵又撤,必是其朝内变故突起,事肘腋。

我若乘此一鼓作气,则潞州攻之必克,奈何撤围退兵耶!

使者遂归泽州,将李思安之语告于梁主。

朱全忠深然其论,又增兵三万,使匡国节度使刘知俊为行营招讨使前往。

并另遣使节,去招降潞州守军。

当时潞州城中果如李思安所言,资用将竭,粮尽矢绝。

但为迷惑梁军,李嗣昭与将佐每日登城宴饮,并斩来使,以示拒降。

朱全忠闻报大怒,又不敢就此拼力决战,乃命刘知俊率万余兵攻城,以试其虚实。

李嗣昭见是佯攻,此时却又示弱,不甚用力拒守。

朱全忠终料潞州孤城指日可破,遂限期诸将破城,自率禁军返归京师。

周德威便趁此梁军犹疑之际,于四月急返晋阳,将大军留在城外,独自入城奔丧,伏于晋王灵前恸哭不止,又极具恭礼,谒见新主李存勖。

周德威于此千钧一之际,冒险引领大军回京,在故主灵前大哭祭拜,此举非同小可,立刻便消除了主疑臣忧,朝廷复得安宁。

李存勖见外部大军归还,内部政局稳定,遂亲率大军,援救潞州。

乃乘后梁军骄惰散慢之机,与周德威等出晋阳疾驰南下,四月末进潜三垂岗。

五月初一日,凌晨。

李存勖命周德威引军出击,乘大雾偷袭后梁军夹城营寨。

后梁军戒备松懈,睡梦中突遭晋军攻击,只一个冲锋,便致惊慌溃乱。

晋军分兵两路,周德威率兵攻西北角,李嗣源攻东北角,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

于是只经个回合冲锋,后梁军便即大败。

招讨使符道昭因战马跌倒落地被杀,将士失亡万计,丢弃粮资器械无数,潞州之围就此得解。

李存勖整军入城,升殿高坐。

李嗣昭等守将参见新君,晋王深加慰抚。

周德威因功被拜为振武军节度使,加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升任蕃汉马步总管。

潞州战败消息传至汴梁,朱全忠良久不语,终至仰天长叹:生子当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