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集 太武大帝(5 / 39)

加入书签

及五大行星运行规程,始终不得要领,心焦火燎。

成公兴无意到跟前视之,忽插言道:先生算法有误,不如以小人之法试之。

寇谦之心中厌烦,欲轰之而去,成公兴微笑道:似你这等,一生亦算不出。

寇谦之闻言大惊,遂依其教试算,果然一气算出七曜运行规程。

寇谦之惊奇愈甚,当下即欲拜师,成公兴坚辞不肯,反倒请寇谦之收其为弟子。

寇谦之莫名其妙,只得从之,于是共同研道,暗相默契。

成公兴见寇谦之颇有慧根,于是道出真情:我本是仙人弟子,因火烧仙宫,被师傅罚到民间,服劳役七年,并授道于你,以赎罪愆。

冠谦之惊喜不置,便问:修仙之道若何?

成公兴:凡俗人世,皆为名缰利锁所缠,物欲横流,遍布街衢,非修仙学道之所也。

先生如有意学道,当随公兴隐遁深山,未知是否肯舍人世荣华。

寇谦之欣然同意,于是斋戒三天,便随成公兴离家修道。

先到华山,采得仙药,服后不饥;不久复往嵩山,开始潜心修道。

成公兴: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炼,汝可知否?

寇谦之:未知也。

愿闻高论!

成公兴:嵩山居于五岳之中,古都洛阳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为中天王。

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成为仙人修炼之地。

西晋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

此中关窍,不可不知。

寇谦之:弟子受教,定不负仙师下顾之情。

成公兴大喜,遂选定太室山石室为修炼之所,并将全部修炼秘诀传授给寇谦之。

花开花落,日月如梭。

不觉七年己到。

成公兴欲归仙宫,临别嘱咐寇谦之道:先生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

不过勤奋努力,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

嘱罢瞑目而逝,尸解而去。

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始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达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谦之忽然开悟,向一众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临,谓为师云:“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称自天师张道陵回返天宫去后,世间修道者无所师授。

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

我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鲁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而加服食闭炼。”

为师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亲传也。

众徒大喜,于是齐称寇谦之为天师,号为新教。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番整顿,使之在世间传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当秋高气爽,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间,忽见少室山巅云蒸霞蔚,灵光普照。

见一仙人自云端而下,谓寇天师道:我乃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

受老君之命,特授汝《录图真经》,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谦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国师身份到处游说,自谓可跻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尧元年,寇谦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献道书于魏太武帝。

拓跋焘时信佛教,对道教自然不感兴趣,令将寇谦之闲置侍臣张曜家中,供养衣食。

寇谦之不甘闲住,闻左光禄大夫、白马公崔浩为魏帝所宠,为太武帝拥立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