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集 太武大帝(6 / 39)
位功臣,更是军国大事主谋,于是亲往拜访,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谦之道教固宠于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崔浩遂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吉兆。
太武帝闻奏大悦,立派人将寇天师接到宫中,亲奉皇帛牺牲,遣专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将寇谦之弟子接到平城。
于是天师、帝师齐至魏国,太武帝诏布天下,令臣民显扬新法,致令北魏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扶乩请神,画符镇灾,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
既居帝师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
而崔浩补其儒学之急需应用,二人儒道治国方略在朝中逐渐得以实施。
寇谦之为得皇帝信任,便大显神手,以道术助战魏军。
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见不一,太武帝特请寇谦之问决吉凶。
寇谦之力附崔浩意见,并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
太武帝大喜,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大胜西夏,凯旋而归。
还军之后,太武帝屏斥当初主和诸臣,信宠崔浩,并奉寇天师为神。
自此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权术、谋术连环相扣,终在鲜卑魏国站稳脚跟,实现国师之梦。
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诏封寇谦之及其弟子高官显爵,寇谦均为谢绝。
太武帝遂对寇谦之待以方外之礼,诏命天师及其弟子并列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更为寇谦之师徒在京城东南建五层道坛,遵其新经之制,取名玄都坛。
坛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费供给衣食。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纳白马公崔浩之谏,决意北伐柔然蠕蠕。
于是下诏:命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趋黑山,会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领军进至漠南,舍弃辎重,率轻骑带备用马匹奔袭,至栗水。
柔然纥升盖可汗毫无防备,当时国中民畜遍野,闻魏军袭来,各自惊惧奔散。
纥升盖可汗急命烧毁庐舍,率部族之众绝迹西遁。
其弟匹黎先统辖东部,闻魏军至,率部众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等魏兵拦击,一战而败,部族领数百人被杀。
太武帝领军沿栗水西进,至园水,分兵东西搜讨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之广,俘斩甚众。
高车诸部原属柔然,此时亦趁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魏军缴获战马百余万匹,及大批车辆兵器、畜产辎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诸将虑深入遇伏,皆劝谏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击。
寇谦之当时随军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诉太武帝,宜趁此大胜急追,彻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
太武帝因惧违背众议,而未予采纳。
七月,太武帝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
既而有降者供说: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烧穹庐,科车自载,将数百人入山南而走。
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里中无人领统。
因大王追军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继而又见凉州刺史贾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复前行二日,则尽灭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览奏,再思降者供状,由此深恨诸将劝阻进兵,又悔自己不听寇天师所转达崔浩之言。
此时事过境迁,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闻高车国东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