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星尘铸梦:秦枫与“祝融”的火星史诗(3 / 5)
能够对不同的行动方案进行“偏好”排序,从而产生类似“情感倾向”的决策依据。当然,这并非赋予“祝融”人类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基于任务目标和环境反馈的、更高级的激励机制。
4.**自主学习与自我迭代模块**:“祝融”需要在漫长的星际旅途中和火星表面探测中,不断学习新技能,优化自身算法,甚至修复可能出现的软件故障。这要求它具备极强的元学习能力和自我编程能力。
这每一个模块,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在“情感模拟与动机驱动系统”的研发上,团队内部就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秦博,我们真的需要这个吗?”年轻的算法工程师小李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语气中带着不解,“这会让系统变得极其复杂,稳定性难以保证。我们只要让它精确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它‘想’那么多?”
秦枫理解小李的顾虑。他走到巨大的白板前,拿起马克笔,画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树。“假设‘祝融’在火星表面发现一个疑似液态水痕迹,但获取样本需要冒险穿越一个不稳定的沙丘。按照纯粹的逻辑决策,风险评估可能会让它放弃。但如果我们的‘探索欲’动机足够强,并且它能够评估出潜在科学回报远大于风险,它就可能会做出更具开创性的选择。科学探索,往往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但这也可能导致它‘不听话’!”另一位资深工程师老王皱着眉头,“我们怎么确保它的‘冒险精神’不会演变成失控?”
“这就是‘价值对齐’(VaeAlig)的关键。”秦枫的眼神变得锐利,“我们要在它的核心算法中,刻下三条不可违背的‘铁律’:第一,优先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第二,确保自身系统的安全;第三,任何决策必须符合地球伦理规范和科学探索精神。它的‘情感’和‘动机’,必须在这三条铁律的框架内运行。我们不是创造一个无法无天的怪物,而是一个有‘边界感’的探险家。”
为了训练“祝融”的“大脑”,秦枫团队构建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火星环境数字孪生系统。他们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高精度还原了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辐射环境。“祝融”的数字意识,在这个虚拟火星上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模拟训练。
它学习如何在松软的沙地上行走而不陷入;学习如何识别危险的岩石和沟壑;学习如何在沙尘暴来临时保护自己;学习如何操作复杂的科学仪器,分析土壤和岩石样本;甚至学习如何应对通讯中断、能源短缺等极端故障。
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死亡”与“重生”。系统会故意设置各种极端场景,让“祝融”在失败中学习,在错误中优化。秦枫像一个严苛的导师,也像一个焦急的父亲,密切关注着“祝融”每一次的进步和每一次的“挣扎”。
他记得“祝融”第一次成功自主规划并穿越一个复杂地形区域时,整个团队都欢呼起来。那天晚上,秦枫破例请大家吃了一顿大餐。他看着屏幕上“祝融”机械腿稳健的步伐,仿佛看到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终于迈出了独立行走的第一步。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一次关键的模拟生存测试中,“祝融”遭遇了预设的“全面系统故障”,包括主摄像头损坏、通讯模块失灵、能源储备急剧下降。按照预设程序,它应该进入休眠等待救援。但出乎意料的是,“祝融”的自主决策模块启动了。它首先利用备用红外传感器评估环境,然后尝试用仅剩的能源启动应急修复程序,对通讯模块进行了一次非常规的超频重启,虽然成功率极低,但它成功了!它发出了求救信号,并利用机械臂挖掘地表下的冰层,尝试进行能源转化(这是一个它在之前训练中从未接触过的方案,是基于其化学知识库和物理知识库推导出来的)。
这次“叛逆”的行为,在团队内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