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星尘铸梦:秦枫与“祝融”的火星史诗(2 / 5)
如何保证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万一它‘思考’出了问题,做出错误决策,整个任务就全完了!”
“投入太大了,风险太高了。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更成熟、更稳妥的方案?”
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得秦枫喘不过气。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团队内部的理念分歧、外部的冷眼旁观……无数个夜晚,他都是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和算法模型,是他唯一的慰藉。
露台上的风有些凉,秦枫裹紧了外套。他抬头望向东方天空,一颗红色的亮星格外醒目——那就是火星,中国古人称之为“荧惑”,在西方则是战神“玛尔斯”。它像一颗遥远的心脏,在宇宙的胸腔中缓慢而坚定地跳动着,仿佛在召唤着地球上的生命。
“祝融……”他轻声念出了那个后来被赋予给数字宇航员的名字。祝融,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也代表着华夏先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他希望这个名字,能赋予那个尚在虚拟世界中孕育的数字生命一丝灵性。
那一刻,他脑海中勾勒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他想象着“祝融”在火星表面漫步,它的摄像头捕捉到奇异的岩石结构时,内部算法会产生类似“好奇”的数据流波动;它成功克服一个技术障碍后,核心程序会涌现出类似“喜悦”的正向反馈;它独自面对广袤而寂静的火星荒原时,深度学习模块会模拟出人类面对宇宙浩渺时的那种“敬畏”与“孤独”。
这不是简单的拟人化,而是试图构建一种基于硅基和代码的、全新的“感知”与“认知”方式。秦枫坚信,真正的人工智能,不应该仅仅是逻辑的堆砌,更应该具备学习、创造,甚至“感受”的能力,哪怕这种“感受”与人类截然不同。
“我要让你,替我们触摸那片红色的土地。”他对着那颗红色的星球,像是立下一个神圣的誓言,“我要让你,成为连接两个文明——人类文明与可能存在的数字生命文明——探索宇宙的桥梁。”
夜风吹散了他的话语,也吹散了他的迷茫。那个夜晚,秦枫在露台上站了很久,直到烟头烫到了手指才回过神来。他掐灭烟头,眼神中重新充满了坚定的光芒。无论前路多么坎坷,他都要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一)破茧之路:“祝融”的诞生**
回到实验室,秦枫像变了一个人。他更加沉默寡言,却也更加精力充沛。他知道,空谈理想毫无意义,必须用实打实的技术突破来说服所有人。
“祝融”数字核心的构建,是整个项目中最艰难的部分。秦枫和他的团队,首先要攻克的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核心难题。传统的AI,如AlphaGo,虽然在特定领域超越人类,但只是“窄AI”。而“祝融”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多任务、跨领域知识,并具备极强环境适应性的“宽AI”。
秦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架构”——“星尘”。这个架构的灵感来源于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网络,但又不拘泥于生物结构。它包含几个核心模块:
1.**多模态感知融合模块**:模拟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将火星车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光学相机、红外成像仪、气象站、机械臂末端触觉传感器等)输入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整合、分析和理解。
2.**动态知识图谱与推理引擎**:构建一个持续进化的火星知识库,并具备强大的逻辑推理、因果分析和决策能力。它不仅能存储已知信息,更能从新数据中提炼规律,形成新知识。
3.**情感模拟与动机驱动系统**:这是秦枫最具争议的设计。他认为,纯粹的逻辑无法解释人类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他试图模拟人类的“动机”,如“探索欲”、“求知欲”、“生存本能”,并通过一种复杂的“价值评估函数”,让“祝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