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2)(8 / 15)

加入书签

、来自人间的暖意。他忽然觉得,这趟扬州之行,比昆仑墟的仙山更让人心安——因为这里的药香里,藏着最实在的日子,最鲜活的人。

在扬州盘桓半月,孟明远的药篓换了三个,《百姓方》又添了厚厚一叠。这日清晨,回春堂的门刚开,就见一辆马车停在门口,车帘掀开,走下来个穿锦缎的中年男子,对着林恩灿拱手:“林先生,家母重病,太医院的方子都试遍了,听闻您医术通神,恳请移步寒舍一看。”

林恩灿见他眉宇间满是焦灼,点头道:“请带路。”

马车行至城中豪宅,朱门铜环,石狮镇宅,却透着股沉郁的气息。进了内院,就闻见浓重的药味,病榻上的老夫人面色蜡黄,气息微弱。林恩灿搭脉片刻,又翻看了之前的药方,眉头微蹙。

“太医院用的都是名贵药材,人参、燕窝没断过,可母亲的身子反倒一日比一日虚。”中年男子红着眼眶,“先生,您一定要救救她!”

林恩灿放下药碗,走到窗边,见院角的梅树落了满阶枯叶:“老夫人这病,不是缺补,是缺‘动’。”他指着药方,“这些药材性温滋补,可老夫人常年卧床,气血瘀滞,补得越狠,瘀得越重,就像这梅树,冬天不给点风寒冻一冻,开春反倒难开花。”

他取过纸笔,写下方子:“把滋补药都停了,用山楂、陈皮煮水喝,每日三次。再让下人扶着老夫人在院里走走,哪怕只挪三步,也要见见风。”

中年男子愣住了:“就……就这么简单?不用开贵重药?”

“药不在贵,对症就好。”林恩灿指着院外的菜畦,“你看那些青菜,浇清水就长得旺,若天天灌参汤,反倒要烂根。老夫人这是瘀住了,得先通后补。”

孟明远在一旁补充:“先生说的是‘通经活络’,就像水渠堵了,先清淤再灌水才管用。”

三日后,中年男子又来回春堂,脸上带着喜色:“先生神了!家母喝了山楂水,能吃下小半碗粥了,今早还在院里晒了会儿太阳!”他递过一张银票,“这点心意,还请先生收下。”

林恩灿却摇头,指着《百姓方》:“若不嫌弃,把老夫人好转的过程说说,我记下来,也算为这本册子添个案例。”

中年男子连忙应下,说起老夫人如何从挪三步到能走半圈,如何从厌药到主动要山楂水,说得眉飞色舞。孟明远在一旁记录,忽然笑道:“您看,这贵人家的病,用的竟是最普通的山楂,可见治病真的不看药材金贵。”

老医官抚须而笑:“这就是‘大道至简’。林先生把医理讲得像说家常,这才是真本事。”

傍晚收诊时,林恩灿站在回春堂门口,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有挑着菜担的农夫,有摇着折扇的书生,有牵着孩子的妇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烟火气。孟明远递过来一块刚买的桂花糕:“先生,您接下来要去哪?”

林恩灿咬了口桂花糕,甜香混着药香漫开:“听说岭南一带多瘴气,不少百姓染了疟疾,想去看看。”

孟明远眼睛一亮:“我跟您去!老夫人的病让我明白,行医不能总守着药铺,得去病人最需要的地方。”

灵狐蹭了蹭他的裤腿,像是在赞同。林恩烨从云舟上下来,手里提着打包的药箱:“都准备好了,明日一早就出发。”

夜色渐浓,回春堂的灯却亮得格外暖。林恩灿翻开《百姓方》,看着新添的“山楂陈皮治瘀症”,忽然觉得,这本册子就像一条路,从北疆的雪到江南的雨,从昆仑的仙草到扬州的山楂,串起了无数人的故事,也串起了他修行的道。

窗外的月光落在纸页上,温柔得像一层薄霜。他知道,前路还有很长,要走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只要药箱里的药还在,身边的人还在,这路就永远有方向,有温度。

孟明远还在灯下整理药材,老医官在一旁指点,灵雀落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