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2)(7 / 15)

加入书签

的独行,而是一群人捧着一颗诚心,把日子里的智慧,一点点传下去,就像这茶香,慢慢浸润,余味悠长。

次日天刚亮,孟明远就背着药篓在回春堂门口候着了,里面装着新磨的药碾、裁好的药纸,连给灵狐垫窝的棉絮都备了两团。老医官站在门内笑:“这孩子,昨晚翻了半宿医书,说要跟林先生请教‘草木性情’。”

林恩灿笑着接过他递来的油纸包,里面是刚出炉的翡翠烧卖,翠绿的皮里裹着笋丁与虾仁,冒着热气:“有心了。咱们边走边吃,城郊的露水药最好,去晚了就蔫了。”

城郊的药田顺着坡地铺开,晨露挂在紫苏叶上,沾在薄荷的绒毛里,空气里飘着清苦的药香。孟明远蹲下身就要拔一株苍术,却被林恩灿按住手:“别急,你看这根须上还缠着蚯蚓,硬拔会伤了根,也惊了这土里的生灵。”

他用小铲子贴着根部轻轻刨土,动作轻柔得像在捧易碎的瓷器:“草木有灵,你待它好,它入药时药效也更足。就像这苍术,长在向阳坡的比背阴处的性子烈,治风寒更管用——这就是‘因地采药’的道理。”

孟明远学着他的样子刨土,果然见苍术的根须完整舒展,比药铺里买的鲜活许多:“先生,您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医书上只说‘苍术性温,燥湿健脾’,没说向阳背阴的区别啊。”

“是北疆的药农告诉我的。”林恩灿摘下片紫苏叶,揉碎了递给他,“你闻,这味是不是比药铺里的浓?他们说,紫苏要在霜前采,带点晨露晒,能留住最足的辛气,治风寒感冒比陈货见效快。”

两人在药田走了大半日,孟明远的药篓渐渐装满,本子上也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薄荷尖比薄荷梗凉性足”“蒲公英带根入药更能清热”……连灵狐都叼来几株叶片肥厚的马齿苋,像是在帮着挑选。

正午歇脚时,药田旁的茅屋走出个老农,提着陶罐给他们倒凉茶:“听说是回春堂的先生?尝尝我这金银花茶,去年霜降前采的,败火。”

林恩灿接过茶碗,见碗沿有些缺口,却洗得干干净净:“大爷这茶采得好,火候也足。”

老农乐了:“我这老骨头也就这点本事了。前阵子我家老婆子咳嗽,吃了多少药都不管用,后来按你那《百姓方》上说的,用枇杷叶煮冰糖水,喝了三天就好了!”他指着远处的枇杷树,“那树还是我年轻时栽的,没想到老了还能派上用场。”

孟明远闻言,赶紧在本子上添了句:“枇杷叶需刷去背面绒毛,否则刺激喉咙。”写完忽然抬头:“先生,这些法子看似简单,却比医书上的方子更贴心——就像这茶碗,虽有缺口,却暖手。”

林恩灿望着老农佝偻着背去给药田浇水的背影,忽然道:“医书是骨架,这些民间的经验是血肉,合在一起才是活生生的医术。你看这老农,他不懂什么阴阳五行,却知道枇杷叶能止咳,这就是日子熬出来的学问。”

夕阳西下时,他们背着满篓草药往回走。孟明远忽然停下脚步,望着药田深处:“先生,我以前总觉得,当医生就得读遍天下医书,炼出起死回生的丹药,才算厉害。现在才明白,能记住老农说的‘霜降采金银花’,能知道病人喝药怕苦就加颗蜜枣,才是更实在的本事。”

林恩灿拍了拍他的肩,没说话。灵雀落在他肩头,嘴里叼着颗熟透的野山楂,酸甜的气息在晚风里散开。他知道,这颗山楂,这片药田,这位低头记录的年轻医者,还有那本越来越厚的《百姓方》,都是这人间最珍贵的传承——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落进土里,悄悄发了芽。

回到回春堂时,老医官正对着孟明远的记录本点头,见他们回来,笑着递过刚炼好的丹药:“用你们采的新鲜苍术炼的,试试?”

林恩灿接过丹药,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药香里混着晨露的清、泥土的腥,还有那份沉甸甸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