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岐仁堂的温阳传奇:便血乡长的重生之路(3 / 8)
橘子的人,现在连走路都得扶着墙。脸色也从原来的黝黑变成了青黄色,眼窝深陷,颧骨都凸了出来。
昨天夜里,林乡长又拉了一次血,量比之前还多。他躺在炕上,感觉身上的热气一点点往下掉,手脚冷得像揣了块冰。林晓守在旁边,看着父亲的样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他拿出手机,翻遍了通讯录,最后想到了岐仁堂的岐大夫——小时候他发烧,吃药不管用,就是岐大夫用针灸扎好的。
“爸,咱们去岐仁堂吧,岐叔肯定有办法。”林晓扶着父亲坐起来,给他裹上厚棉袄,背着他就往镇上跑。那时候已经是后半夜,路上没有路灯,只有手机的手电筒照着路。风刮在脸上像刀子,林晓却一点都不觉得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到岐仁堂,快点让父亲好起来。
第二幕:平胃地榆汤,温阳破结的“炭火”
岐大夫把林乡长安置在诊床上,盖上厚厚的棉被,又让林晓去烧壶热水。然后他走到药柜前,拿出一本线装的《脾胃论》,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对林晓说:“你看,李东垣在《脾胃论》里说‘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逆上行,使脾胃之气下陷,是阳气不得升’。你爸就是脾胃虚寒,湿邪困脾,阳气下陷,才导致便血。之前用的头孢是寒凉药,会加重脾胃的虚寒;云南白药能止血,但治不了根本,就像用石头堵洪水,洪水源头没堵住,石头早晚得被冲垮。”
林晓凑过去看,只见书页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岐大夫用红笔写的心得。他虽然看不懂古文,但听岐大夫这么一解释,也大概明白了父亲的病是怎么回事。
“那岐叔,该用什么药啊?”林晓着急地问。
岐大夫走到书桌前,铺开一张黄麻纸,拿起狼毫笔,在砚台里蘸了蘸墨,然后一笔一划地写下药方:“平胃地榆汤加减。苍术三钱,升麻三钱,附子三钱,地榆二钱,陈皮一钱半,厚朴一钱半,白术一钱半,干姜一钱半,茯苓一钱半,葛根一钱半,炙甘草一钱,益智仁一钱,人参一钱,当归一钱,神曲一钱,白芍一钱。”
写完后,他把药方递给林晓,说:“你拿去抓药,先抓三剂。抓药的时候注意,附子要选炮制好的炮附子,不能用生附子,生附子毒性大,炮附子经过砂炒,毒性已经减了很多。还有人参,要选吉林的野山参,虽然贵点,但药效好,你爸现在阳气虚得厉害,得用好人参补元气。”
林晓接过药方,看着上面的药名,突然指着“附子”问:“岐叔,我之前听人说附子有毒,会不会……会不会有危险啊?”
岐大夫笑了笑,从药柜里取出一块炮附子,递给林晓:“你看,这就是炮附子。《神农本草经》里说它‘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它确实有毒,但只要炮制得当,剂量用对,就是温阳破结的良药。你爸现在体内的阴寒就像冬天结了冰的河,附子就像炭火,能把冰化开,让阳气重新运转起来。”
他又拿起一块苍术,说:“苍术是燥湿健脾的,你爸体内湿气重,苍术能像太阳晒潮土一样,把湿气烘干。还有升麻,它能把下陷的阳气托举起来,就像用千斤顶把陷进泥里的车顶出来。地榆是止血的,它能把往下流的血止住,就像在河堤上修个闸门,不让洪水往下冲。”
林晓听着岐大夫的解释,心里的顾虑慢慢打消了。他拿着药方,转身就往药铺跑——岐仁堂自己不抓药,镇上有家“益生堂”药铺,跟岐大夫合作了几十年,药材都很地道。
等林晓抓药回来,岐大夫已经在诊室的角落里支起了一个小炭炉,炉上放着一个黑砂锅。他把药材倒进砂锅里,又从抽屉里拿出几片生姜和两枚大枣,放进锅里,然后加了两盏水——他用的盏是老式的白瓷盏,一盏水大概有两百毫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