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岐仁堂的附子香(5 / 5)
。\"
月亮升起来时,岐仁堂的灯还亮着。小张跟着岐大夫在院子里晒药,当归、黄芪、桂枝摊在竹匾里,借着月光泛着柔和的光。
\"师父,\"小张拿起一块附子,\"您说,怎么才能算会用附子?\"
岐大夫坐在石凳上,手里转着个阴阳鱼玉佩:\"先辨阴阳。比如有人说口干,你先看他舌象——舌淡苔白,是阳不化阴,用附子;舌红苔黄,是实热,就得用麦冬生地。再看脉象——脉沉迟,是阳虚,用附子;脉洪数,是实热,不能用。\"
他指着天上的月亮:\"月亮(阴)靠太阳(阳)才发光,太阳(阳)没了,月亮也就暗了。人也一样,阳没了,阴也就存不住了。但也不能光有阳,没阴,就像沙漠里的太阳,太烈了,啥也长不了。\"
小张似懂非懂:\"那您给陈哥开附桂理中汤,给张阿姨开肾气丸,都是因为他们阳虚?\"
\"对,但程度不一样。\"岐大夫点头,\"陈哥是'阳微',附子用15克就够;张阿姨是'阴阳两虚',附子配熟地,阳中求阴;张大爷是'阳虚水泛',就得用大剂量附子,45克才能顶得住。就像烧火,小火苗用小柴,大火堆用大柴,得对着来。\"
他起身往屋里走:\"走,把今天的附子炮了,明天王婶她们要来拿药。\"
竹匾里的药草在月光下轻轻晃,铜葫芦里的艾草还在冒热气,药香混着月光,漫过青石板巷,漫过老槐树的影子,像一首温温的歌——歌里说,阳气是根,阴津是叶,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歌里说,医道是辨,药道是和,辨得准,和得匀,病才能去得净。
岐仁堂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清晨,铜葫芦下又站满了人,王婶举着山药糕笑,李婶拎着新摘的青菜,小陈扶着他妈来复诊——老太太舌上的苔厚了些,能吃下半碗粥了。
岐大夫站在门内,白胡子在晨光里飘,手里拿着根附子,正给小张讲:\"你看这附子的纹路,多像人的筋脉......\"
药香袅袅,日子慢慢,就像那锅里煎着的附子,得慢慢熬,才能熬出最暖的阳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