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岐仁堂的附子香(4 / 5)
有地方待。\"
他把方子递给老太太女儿:\"回去煎药,附子先煮一个小时,煮好后放温了喝,别烫着。每天吃两顿,早上九点、晚上七点喝,这两个时辰阳气最盛,最容易吸收。饮食上,让老太太喝小米山药粥,煮的时候加两颗红枣,别吃硬的、凉的。\"
女儿拿着方子要走,老太太突然拉住岐大夫的手:\"大夫,我这病......还能好吗?\"
岐大夫拍了拍她的手:\"能好。您这不是身子坏了,是阴阳乱了。就像钟摆,摆歪了,慢慢调,总能调正。您放宽心,心一静,阳气就容易生。\"
老太太走后,小张收拾着桌子,突然想起什么:\"师父,前两年新冠的时候,您不也用了好多附子吗?当时好多人说'病毒怕热',您却说'是阳气能驱邪'。\"
岐大夫往药炉里添了块炭:\"可不是嘛。那会儿社区封着,我在帐篷里熬药,四逆汤、附子理中汤,一锅接一锅地煮。有个小李,发热恶寒,咳嗽有白痰,西医让他输液,他怕,跑来找我。我看他舌淡苔白腻,脉浮紧,就知道是'寒湿郁表',《伤寒论》里的'麻黄汤证',但他手脚凉,是阳虚,就加了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小张眼睛亮了。
\"对。\"岐大夫点头,\"麻黄9克,附子15克先煎,细辛3克。告诉他'药熬好了趁热喝,喝完盖被子捂汗'。第二天他就来谢我,说'夜里汗一出,热就退了,咳嗽也轻了'。\"他叹了口气,\"隔壁小区有个老太太,也是这证,非要去医院输液,输了三天,越输越重,最后......\"
\"为啥输液不行?\"小张追问。
\"输液的药大多是寒凉的,就像往寒湿里泼冷水。\"岐大夫拿起《伤寒论》,\"仲景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新冠那病,大多是'发于阴',得用温药。阳气就像盾牌,盾牌硬了,邪就进不来;盾牌软了,邪就趁虚而入。\"
正说着,药商老周扛着个麻袋进来,一进门就喊:\"岐大夫!您要的附子我给您拉来了!江油特产,个个饱满!\"
麻袋一打开,附子的辛香散了满屋子。老周擦着汗笑:\"我跟您说,现在年轻人都不爱用附子,说'上火',我这货都压着了,也就您敢要这么多。\"
岐大夫拿起个附子掂量:\"不是他们不爱用,是他们不敢用,也不会用。\"他往堂屋走,\"你跟我来,给你看样东西。\"
堂屋墙上挂着个账本,记着密密麻麻的病例。岐大夫翻到一页:\"你看这个,去年的,甲状腺结节,舌暗苔白,脉沉涩,是寒凝血瘀。我用阳和汤加附子,附子45克,先煎两小时,加蜂蜜去味。喝了一个月,结节软了;三个月,没了。\"
老周凑过去看:\"真神!可我听说有个中医专家说'扶阳必耗阴',您用这么多附子,就不怕......\"
\"那是他没懂'阴阳互根'。\"岐大夫合上账本,\"《黄帝内经》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像夫妻,丈夫(阳)在外挣钱,妻子(阴)在家持家,少了谁都不行。阳虚的时候扶阳,就像帮丈夫把活儿干了,家里才能安稳;要是丈夫本来就有力气,你还硬给他加活儿,那才会耗着妻子。\"
他指着院子里的菜畦:\"你看那韭菜,冬天得盖层粪,粪是温的(阳),能把土里的寒气化了,来年春天才能长得旺。要是冬天不给它盖粪,光浇水(阴),它就冻死了。人也一样,阳气足了,阴津才能生。\"
老周点头:\"还是您懂行!我这就把附子卸下来,您过秤。\"
\"不用秤了,你办事我放心。\"岐大夫笑着说,\"对了,给我留几斤生附子,我要泡药酒,给王婶她们擦膝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