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岐仁堂里辨渴否,经方妙用解水忧(1 / 4)

加入书签

青阳市的伏天总是裹着一层黏腻的热,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唯独岐仁堂门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下,藏着片沁人的凉。医馆的木门是上好的楠木,被岁月磨得发亮,门楣上“岐仁堂”三个金字,在树荫里透着温润的光。

岐大夫正坐在诊室的梨花木桌后,手里摩挲着一本泛黄的《伤寒论》。他穿件月白长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上常年把脉磨出的薄茧。桌案上摆着个青花小罐,里面是今年的雨前龙井,茶汤清亮,袅袅的热气里飘着药香——那是后院药柜里飘来的,当归混着茯苓的味道,在这三伏天里竟也不觉得燥。

“师父,街口杂货铺的王婶又来了,说她家闺女病得蹊跷。”学徒小周掀着门帘进来,额头上挂着薄汗,手里还攥着块刚从井里湃过的西瓜,“这姑娘天天抱着水壶喝,一天能灌五暖瓶,可越喝越渴,尿还少得可怜。”

岐大夫放下书卷,指尖在“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那行字上轻轻一点:“让她进来吧。”

一、汗后渴饮不解,水停膀胱气化阻

门帘再次被掀开时,带进一股热风,跟着进来的是个面色发白的中年女人,扶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姑娘穿着件宽大的碎花裙,裙摆都被汗浸湿了,手里紧紧攥着个塑料水壶,时不时仰脖灌两口,喉结滚动的声音在安静的诊室里格外清晰。

“岐大夫,您救救我闺女吧。”女人把姑娘按在椅子上,自己却站着搓手,“前阵子不是热么,她贪凉吹了空调,就感冒了,流清鼻涕,浑身酸懒。我想着发发汗就好了,就给她熬了红糖姜茶,还让她盖着棉被捂汗,结果汗是出了不少,可这渴就缠上她了。”

姑娘喘了口气,接过话头,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那天晚上汗出得跟洗澡似的,睡衣都能拧出水。第二天起来就觉得嗓子眼冒烟,喝了半壶水也没用。现在不管白天黑夜,嘴就没不渴的时候,喝下去的水跟倒进漏勺似的,肚子胀得慌,尿却没几滴。”

岐大夫示意姑娘伸出手,指尖搭上她的腕脉。指下的脉浮而缓,像水面上漂着的荷叶,轻轻一按就晃开了。他又让姑娘张开嘴,只见舌面水汪汪的,舌边还带着一圈明显的齿痕,舌苔白得发滑,像刚泼过一层米汤。

“这几天饭吃得怎么样?”岐大夫问。

“哪吃得下啊。”女人叹气,“昨天给她熬了小米粥,刚喝两口就恶心,说胃里堵得慌,好像有股水在晃。”

岐大夫起身,让姑娘躺下,伸出手掌在她小腹上轻轻按了按。“这里胀不胀?”

“嗯!”姑娘皱着眉点头,“就这儿,坠得慌,好像揣了个水袋。”

小周在一旁记着脉案,忍不住插了句:“师父,这姑娘又渴又尿少,会不会是大热天伤了津液?《伤寒论》里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要不要用白虎汤?”

岐大夫没直接回答,反而问那姑娘:“你觉得身上热吗?想不想吃冰的?”

姑娘摇头:“不觉得多热,就是渴。冰的也不想喝,喝了胃里更不舒服,还隐隐发疼。”

“你看。”岐大夫转向小周,拿起桌上的茶杯,往杯盖里倒了点水,“阳明热盛的渴,是烈火烤干了池塘,病人会觉得浑身燥热,想喝冰水,喝下去能舒服片刻,这是‘热伤津液’。但她这渴,是水管子堵了,水源明明充足,却流不到该去的地方,这叫‘水停津亏’。”

他指着《伤寒论》上的条文解释:“你看这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她这就是发汗太过,伤了阳气,膀胱气化不利,水都积在下边排不出去,上面的口舌自然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