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岐仁堂里辨渴否,经方妙用解水忧(2 / 4)

加入书签

不到滋润,所以渴得厉害。”

女人听得直点头:“那她喝下去的水去哪了?”

“都积在膀胱里了。”岐大夫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下药名,“《黄帝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她这就像烧水的壶,底下的柴火(阳气)被汗浇灭了,水烧不开,蒸汽(津液)上不来,壶里的水(尿液)也倒不出。”

他一边写一边说:“我给她开五苓散:猪苓十二克,泽泻二十克,白术十克,茯苓十五克,桂枝九克。这泽泻和猪苓是利水的先锋,能直接把膀胱里的积水排出去;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的,脾能运化水湿,就像给池塘挖渠;最要紧是这桂枝,它能温阳化气,就像给炉子添柴,柴火旺了,水汽才能上来润嗓子,小便也才能通畅。”

小周在一旁磨墨,忽然想起什么:“师父,前阵子张木匠家的小子也总口渴,您怎么没给用五苓散?”

“那孩子是消渴症,脉洪大,大便干,舌尖红得像草莓,那是阴虚燥热,得用滋阴的药。”岐大夫把药方递给女人,“这药熬的时候加两块生姜当药引,一天两剂,喝了之后可能会微微出汗,别担心,那是阳气在恢复。记得让她少喝水,越喝越堵。”

女人拿着药方要走,姑娘却突然问:“岐大夫,我这病能好吗?我还等着下周去考幼师资格证呢。”

岐大夫笑了:“放心,这药喝两剂,小便通了,渴就轻了。等病好了,别再用被子捂汗了,感冒发汗得像春雨,毛毛细细的才好,哪能像暴雨似的猛灌?”

二、心下悸冷不渴,胃阳不足水饮停

三天后的傍晚,岐仁堂正要上板,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深蓝色工装的男人扶着个老者闯了进来,老者脸色发暗,嘴唇有点发紫,手捂着胸口,呼吸急促得像拉风箱。

“岐大夫,快!我爹他又犯病了,心慌得厉害,手都凉透了。”男人嗓门洪亮,带着哭腔。

岐大夫赶紧让老者坐下,伸手摸他的手腕。这脉沉得很,像石头沉在水底,按下去还带着点弦劲,一蹦一蹦的不规律。再看老者的舌头,紫暗暗的,舌苔白得发腻,像铺了层湿面粉。

“什么时候开始心慌的?”岐大夫轻声问。

老者喘了半天才说:“俩月了……一开始是晚上躺床上,觉得心里头扑腾,像揣了只兔子。后来白天也犯,手脚越来越凉,夏天都得穿长袖。”

男人在一旁补充:“他这胃也不舒服,总说胀,我前几天给他揉肚子,听见里面咕噜咕噜响,像有水。去抓药的老张说,这是心衰,让吃利尿的,可越吃越没劲。”

岐大夫让老者躺到诊床上,右手掌心贴在他胃脘的位置,轻轻按了按,果然感觉到手下有振水音,像摇晃半瓶水的动静。“大爷,您渴吗?”

“不渴。”老者摇头,“看见水就烦,有时候还恶心。”

“师父,这也是水饮病吧?”小周凑过来,“可他不渴,跟上周那姑娘不一样啊。”

岐大夫点点头,示意老者坐起来,慢悠悠地说:“《伤寒论》里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他这不是膀胱的问题,是胃里的阳气不足了。胃就像家里的锅,阳气是锅底的火,火不够旺,锅里的水烧不开,就积在胃里,这叫‘水停心下’。”

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往空碗里倒了点冷水:“你看这冷水,放在凉碗里,怎么也冒不出热气。胃阳不足,水饮就成了寒水,寒水往上冲,就会心慌;阳气被寒水挡住,送不到手脚,就会发冷。他不渴,是因为水饮在中焦,没堵着上面的津液,所以嘴不渴。”

男人听得一头雾水:“那他这病跟那姑娘的渴,都是水闹的?”

“都是水饮,但地方不同。”岐大夫拿起笔,“那姑娘的水在膀胱,像下水道堵了;你爹的水在胃里,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