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脸红心慌还拉肚子?岐仁堂里藏着的“木克土”怪病(2 / 3)

加入书签

他又拿起一块白术,放在手里掂了掂:“肝木一燥,就爱‘欺负’脾土。脾本来是管运化的,吃进去的东西,喝进去的水,都靠它变成气血。现在肝木老来‘拱’它,脾就虚了,水湿运化不了,就变成痰;气血造不出来,嘴巴就干;脾土被克得太厉害,固不住肠子,就拉肚子。您那脸红,不是真有热,是肝木把气往上顶,郁在脸上了。”

陈建国听得直皱眉:“那我加的黄连、枳实,不都是治这些的?”

“黄连是苦寒的,像冰锥子,能扎破湿热,可您这不是湿热,是脾太虚,用黄连就像往蔫了的菜上泼冰水,越泼越蔫。”岐大夫拿起小本子,指着“枳实”两个字,“枳实是往下通的,可您的脾已经虚得兜不住东西了,再用枳实往下导,就像本来就漏的米袋,还使劲往下抖,米漏得更快。”

朱阳山在旁边听着,突然想起什么:“岐大夫,我舅舅年轻时候是长跑运动员,老说自己身体底子好,退休后还天天去公园跳广场舞,有时候跳得满头大汗,回来就灌冰啤酒。”

“这就对了。”岐大夫点点头,“年轻时耗得多,年纪大了就容易虚。《脾胃论》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就像家里的粮仓,得省着用。您老跳得大汗淋漓,是耗气;喝冰啤酒,是伤脾——脾怕凉,就像菜怕冻,一冻就烂了。再加上操心熬夜耗肾水,肝木没水养,可不就来欺负脾土了?”

陈建国还是不太信,他从年轻就爱研究偏方,总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那按你说的,该怎么治?”

“得先把脾土补起来,让它能扛住肝木的‘欺负’;再给肝木浇点水,让它别那么燥。”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拉开抽屉开始抓药,“《伤寒论》里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这个理。”

他一边抓药一边说:“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是四君子汤,专门补脾胃的,就像给菜地施有机肥,让土变结实。加一味半夏,不是为了祛痰,是让脾能把水湿收回来,变成有用的津液。”

朱阳山凑过去看,见岐大夫又抓了点熟地:“这不是补腰子的吗?”

“对,肾属水,熟地能滋肾水,就像往肝木的根上浇水,水足了,肝木就不燥了,自然就不欺负脾土了。”岐大夫又加了点柴胡,“再少放点柴胡,疏肝气,就像给院子里的树松松绑,别让它总绷着劲。”

他把药包好,递过来:“一天一副,早晚温着喝,别放凉。记住,这阵子别跳广场舞了,散散步就行;晚上九点就上床,别琢磨事;冰的、辣的、油腻的,全停了,就吃小米粥、蒸山药,让脾歇口气。”

陈建国接过药包,掂量了一下,又问:“那我这脸红、吐痰,啥时候能好?”

“脾土实了,肝木润了,气顺了,这些自然就好了。”岐大夫送他们到门口,又叮嘱朱阳山,“你多盯着点你舅舅,别让他自己瞎改方子。这病就像老房子漏水,得先补屋顶,再修墙,急不得。”

朱阳山连连点头,扶着陈建国往外走。刚到门口,陈建国又回头:“岐大夫,我这病,真不是湿热?”

岐大夫笑了:“您要是不信,就先吃三副看看。要是脾补起来了,您就不会总觉得累,痰也会少点。”

可陈建国心里那点“不服气”没消。回家路上,他就跟朱阳山念叨:“他那方子太温了,我这脸红明明是有热,肯定得用凉药。”到家后,他把岐大夫开的药扔在一边,自己又翻出小本子,在原来的方子上加了点黄芩,说要“加强清热”。

朱阳山劝了半天没用,只好眼睁睁看着舅舅煎药、喝药。结果喝了两天,拉肚子更厉害了,人也瘦了一圈,脸还是红,只是红得发暗,像蒙了层灰。

“舅舅,咱还是去听岐大夫的吧?”朱阳山急得直搓手。

陈建国也有点慌了,但嘴硬:“再喝一天,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